李淼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民間藝術是一個區域傳統文化與風土民情的長久積淀,而傳統手工藝是最尤為突出的物質文化載體,是歷史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在各民族乃至全世界文化交流廣泛的背景下政府與各個團體也在踴躍探尋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方法。如何共同努力將湘西民間藝術進行有效地保護,并且嘗試在文化創意產業視域下提出有效開發策略具有實際研究價值。
剪紙藝術作為民間傳統手工藝承載著各地區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是一個地區幾千年來的縮影,而苗族剪紙又蘊含著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北方漢族剪紙的藝術內涵。北方剪紙與苗族剪紙的區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制作工具。北方剪紙在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是剪刀剪絞出花樣,而苗族剪紙使用工具的是鑿刀,用鑿刀對數張疊放在一起的紙本進行銼刻,因此在苗族的語言中將剪紙稱為銼花。(2)圖案用途。北方剪紙最主要的用途是在節日或慶典中起到裝飾生活用品的作用,而在苗族中先有繡再有剪紙,剪紙是作為服飾于生活用品刺繡的圖案底樣存在的,如今湘西型苗族剪紙大部分已經脫離刺繡,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增加其裝飾性。(3)內容題材。北方剪紙與苗族剪紙的內容題材共性為具有美好寓意,圖案來源于神話故事、歷史人物、生活場景、花鳥組合紋樣等,苗族剪紙還有祭祀與圖騰的作用,更具有實用意義。
苗族剪紙成為體系的有四大類型。前三大類型分別是苗族腹心黔東南清水江服系的施洞型和巴拉河型,都柳江服系的都柳江上游型。吉首大學的田茂軍先生把苗族第四類型湘西型剪紙又分為兩種類型,即以臘爾山為中心的河谷邊緣型和以踏虎、麻粟場、大興寨、矮寨為中心的河谷邊緣型。其中后者類型是我們探討的主要類型,由于地理位置相鄰接華中地區,一方面在歷史發展中苗族與漢族文化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互影響,另一方面2008年“踏虎鑿花”唄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民間剪紙擴展項目),同時又有旅游業帶動下湘西苗族剪紙成為湘西地區暢銷的旅游紀念品,其商業價值展露無遺。
下面提出湘西型苗族剪紙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所要遵循的設計原則:
區別于一般的旅游紀念品,文化創意產品最尤為突出的特點便是文化傳承原則,旅游紀念品近年來表現出“疲態”為不論身處哪一個省份,紀念品卻都出自“義烏造”。旅游紀念品是一個區域展示與傳播自身傳統文化最便捷的方式,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生產的過程是傳統文化以紋樣、造型為基本單位進行梳理、推陳出新的有效途徑。而文化創意產品展示、銷售的過程是區域傳統文化傳播、傳承的有效途徑。文化創意產品作為區域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從設計理念、產品材質、產品宣傳、銷售過程都應為傳統文化傳承而服務。
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的最理想目標是能夠滿足購買者的需求,為購買者服務,簡而言之文化創意產品從設計之初考慮的便是消費者的需求。在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意開發階段就需要將購買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設為第一目的,分析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以滿足多角度市場,以契合文化創意產業的多層次發展。
文化創意產品的定義從一開始就不是脫離實用性的純展示藝術品,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過程應秉持貼近生活與使用,民間傳統藝術從最初就是源于生活,其保護、傳承與開發的過程中更不應該失掉實用價值原則,只有貼近生活方式的工藝再造才能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環境中經久不衰。
通過湘西地區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分析可以發現二者有很大的可融合范圍。湘西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旅游活動在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已經成為湘西地區經濟收入的支柱來源,正是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推動了文化創意產品在紀念品中的銷售比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文化創意產品賦予了傳統民間藝術的內涵,提升了在普通旅游紀念品的整體標準,也在另一個側面提升了湘西地區旅游業的質量。因此,在一定范圍內的區域相關利益產業應有效融合,資源共享,互相促進實現利益,又能促進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播與交流。
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湘西湘西型苗族剪紙的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樣也需要伴隨著湘西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湘西地區應充分發揮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資源雙重的優勢,將湘西民間藝術與自然資源相融合,增強區域內的發展實力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