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怡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如今,住宅建筑仍以全現澆模式為主,雖然該模式技術成熟,在經濟上略占優勢,但隨著人工費及資源成本的不斷上漲,這一模式將不再適用。因此,當前應將重點放在預制裝配技術上,確保住宅建筑得以可持續發展。
某工程總建筑面積約6.6萬m2,只要由14棟住宅建筑構成,設1層地下室,住宅樓的外墻平窗、凸窗、陽臺及樓梯段都采用預制構件,再與剪力墻構成整個裝配式建筑。3#樓、10#樓與11#樓為地上31層,其它則為地上5~12層。現圍繞本工程實際情況,對其裝配式建筑的設計和施工做如下深入分析。
本工程建筑結構以剪力墻為主,預制構件的布置位置包括外墻、陽臺,樓梯與陽臺為受力構件,其它外墻構件則處于剪力墻的外側,屬非受力構件。該工程在設計工作中,主要采用以下預制構件:①預制平窗外墻;②預制凸窗外墻;③預制陽臺;④預制樓梯。所有預制構件均在工廠進行生產,平窗、凸窗、陽臺外墻在完成加工后粘貼面磚,在現場進行固定后,視作主體結構模板主要組成部分,在主體結構的模板完成支設與鋼筋完成綁扎以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在此之后,僅陽臺中的結構和女兒墻進行面磚粘貼,在施工中被破壞的部分,及時進行修補。此類具有產業化特征的建筑,其主要優勢在于外墻上可以節省大量的資源,但成本從當前看依然很高。伴隨我國產業化建筑不斷推廣,以及人工費的快速提高,這種產業化建筑必定成為今后重要發展趨勢[1]。
工藝流程為:對控制軸線進行引測→在樓面上彈出控制線→對水平標高進行測量→逐個安裝、校對并臨時固定所有預制構件→混凝土現澆與鋼筋綁扎→支設墻體模板→搭設支撐排架體系→制作并安裝頂板模板體系,并對樓板混凝土進行澆筑,綁扎鋼筋→振搗混凝土→對預制樓梯進行吊裝和校正→對樓梯端頭處鋼筋進行綁扎,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
用低平板車對預制構件進行運輸,采用立放的方式,樓梯則需要平放。現場的預制構件都應有明確標注,以現場需要的構件層數等為依據,在工廠按照標注進行裝車,將其運輸到施工現場,然后采用塔式起重機進行卸吊,將構件堆放至統一場地。
在對預制構件進行吊裝時,應采用塔式起重機,于有效回轉半徑之內,布置構件的堆放場地后,同時制作專門的堆放支撐架。平窗和凸窗的堆放支架都用型鋼進行焊接制成,由兩榀組成一個整體支架;樓梯和陽臺的支架,主要采用混凝土墊塊[2]。
吊具選擇:①平窗與凸窗外墻需選用“一”字形的吊梁進行起吊,吊鏈采用兩爪;②陽臺需選用“口”字形的吊梁進行起吊,吊鏈采用四爪;③樓梯直接用吊鏈進行起吊,采用四爪。陽臺與外墻到場后,以吊釘具體位置為依據對吊點編號進行標注,在起吊的過程中,吊點和吊梁的編號必須完全吻合。
以構件具體標注為依據,結合圖紙確定的位置,用起重機吊起構件,并保持平穩之后,對拼縫中的止水帶進行安裝,然后勻速移動和吊升,與待安裝的位置相近后,采用人工進行對中。安裝陽臺以前,在底部搭設穩固的支撐架,再進行吊裝作業[3]。
構件吊裝至要求的位置后,以樓層上的控制線為依據,調整構件位置。對構件的校正,主要分成以下三個步驟進行:①在構件底部與接縫位置安放水平尺,對上層構件進行調整和校正,使上、下兩個構件的外立面保持平整;②利用水平尺與線錘對構件垂直度進行準確測試,借助斜拉桿可進行伸縮的功能對構件的垂直度進行調整,確保可以達到要求。至此,即可完成一個構件的調整、校正;③樓面完成調整、校正后,還應對相同立面上的構件實施整體調整與校正,要求相鄰左右外立面面磚水平縫拉通,下層構件和豎向垂直縫應完全對齊。如果有個別構件無法達到以上要求,則需要在底部使用鐵片進行填充,也可用輔助工具進行微調。
構件需要和墻、柱、梁與板等結構進行連接,在構件生產時,已埋設錨固筋,在施工中,應對其進行校正,按要求進行綁扎,確保錨固筋能夠伸入需要連接的結構中。在墻模支設與鋼筋綁扎均已完成后,對結構進行現澆和振搗,至此即可與結構形成完整的整體。構件和結構之間的連接主要采用錨固筋,其應符合抗震技術規范,有足夠的長度,以保證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4]。
角碼和斜拉桿都屬于臨時固定件,在該層結構澆筑施工完成,且混凝土的實際強度達到要求后,方可將其拆除。墊塊、墊板與墊片等都于澆筑后的2~3d進行拆除,拆除墊塊的具體方法為:在墊板表面放置千斤頂,對內測墻體施加一定頂力,然后將墊板退出。陽臺構件的定位槽鋼在該層澆筑施工完成后即可拆除。
首先,對基面進行清理,達到潔凈后,均勻涂刷一層膠水,其寬度應比止水條的有效寬度略大,當膠水進入可粘貼狀態后,進行止水條的安裝,同時使所有位置都能緊密粘貼,達到牢固的狀態。在止水條上,接頭必須嚴密對接,而不得相互疊壓。在安裝過程中,盡可能使用一整條止水條,同時減少接頭的數量[5]。
通過實踐對比、綜合分析和測算,在面積與結構形式完全相同的建筑中,采用預制構件,與傳統施工技術相比,能減少5~10%的成本。在不考慮起重機與腳手架等方面費用的基礎上,采用預制構件的建筑和采用現澆構件的建筑相比,雖然會增加19%左右的構件生產,但能減少3%左右的現場支模,8%左右的外墻面磚施工,以及0.5%左右的窗框安裝,可節省7.5%左右的總成本。對于預制構件方面的費用,主要由以下部分構成:①施工費用約占總成本的26%;②模具費用約占總成本的23%;③鋼筋費用約占總成本的12%;④管理費用約占總成本的6%;⑤混凝土費用約占總成本的5%;⑥養護費用約占總成本的1%;⑦面磚費用約占總成本的8%;⑧運費約占總成本的3%;⑨安裝費用約占總成本的14%;⑩其它費用為總成本的2%[6]。
通過對比可知,相較于傳統的現澆建筑,采用預制構件的建筑,在經濟成本方面是劣勢,使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與推廣有很大難度,現在僅可以用于較大的開發商。根據以上費用構成可知,需在模具費用、施工費用、管理費用等方面入手,降低費用。對于預制構件,其具有諸多優勢特點,如減少人工及對木模的使用,實現環保目標,保護自然環境與資源,是對新型綠色環保節能建筑施工工藝的以此創新與探索。
預制裝配構件是當前以產業化為核心的新型住宅建筑體系,在原方式基礎上,實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它將環保、資源節約等為主要目標,采用具備可持續發展特征的技術。伴隨人工費與資源費用的不斷上漲,這項技術逐漸引起越來越多開發商的重視,而且實踐表明,這項技術的應用勢必會帶來綜合效應,促進住宅建筑向產業化方向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