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迪 劉清華
(南京工業大學 210000)
城市開發區實際上是城市的發展區,它起始于引進外資,在一個獨特的機制下運轉,直屬于市政府領導,相對獨立地工作。伴隨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功能定位和空間形態等方面的不斷優化和發展,開發區的建設推動著大城市空間結構發生著從無到有、從單一到綜合、從邊緣發展到中心的變化。
1985年之前,蘇州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蘇州古城區內部,只在外圍進行少量的建設。隨著改革開放,開發區在我國快速發展,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開發區一度達8700個。1985年,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并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開發區。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獲批啟動,對首期開發區進行了詳細規劃。
1992年11月,蘇州高新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1997年確定其為亞太科技工業園,1999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2000年被外經貿部、科技部批準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2003年3月蘇州高新區被準批成立出口加工區。
目前,蘇州市已經成立13家國家級開發區,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家,國家級保稅港區1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家。
隨著開發區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發展的不斷成熟,功能結構的不斷完善,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獲得批復后,規劃要求無污染的輕工業可分布在居住區邊緣,商業中心規劃于居住區中心,此外還提供教育和社區設施,滿足園區所需的生活服務功能。由此,蘇州市由古城四向蔓延型向軸向東西拓展型轉變,形成東城西市、古城新區的布局結構,城市的空間結構由“填充古城單核擴展”逐漸轉變為“跳出古城建新城”。
1995年,相城區開發區、吳中開發區和高新區在北、南、西分別發展,城市出現四方延伸的趨勢。在城市西部,高新區以及京杭大運河和滬寧鐵路沿線也在快速發展,交通的優勢十分明顯,城市空間結構轉變為“四角山水五組團”。
隨著東部蘇州工業園區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逐漸連為一體,形成了“帶狀組團”的結構,發展為“東園西區,一體兩翼的布局”。由此蘇州的東園西區的城市格局逐漸形成,蘇州市逐漸發展為“T軸雙城雙片”的新空間結構[1]。
蘇州市自開發區建設以來,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不斷上升。蘇州東園西區的城市格局的發展奠定了蘇州“世界工廠”的地位,GDP逐年遞增,從1986年的104.06億元增長為1995年的903.11億元,國民生產總值增長9倍左右。
隨著城市的發展,開發區開始發展第三產業,通過較高的開發強度換取更大的區位價值。自此,蘇州市的產業結構從1985年的20:62:19的一、二、三次產業比例,到 1990 年為 17:22:61,到 1998 年為 7:56:37,呈現出“二、三、一”的局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開發區的建設對我國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動開發區再開發,對開發區既有建成空間進行優化利用,對開發區功能配置進行優化提升、對空間利用進行集約化改造,是我國開發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并且也有利于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提升。
要推進多層次的規劃統籌促進產城的系統融合。在宏觀層面要關注“城市+園區”的融合;在中觀層面要關注園區內部“生活功能+生產”的融合;在微觀層面要重點關注家庭及個體居民[2]。堅持整體規劃、分布實施,指導產城的有序融合。
開發區的轉型發展必須依靠創新,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撐以及政策和導向的鼓勵。開發區尤其是高新開發區由于其自身特點,在培育創新環境發面具有獨特的優勢[3]。開發區應聚集并引進大量的高學歷人才,青年人才,創新性人才,充分的與大學城互動起來,營造一種地域文化,一個更具有吸引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