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珊
(廣州草木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環境質量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加強保護土壤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國務院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6】31號)(簡稱“土十條”)要求:“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自2017年起,各地要結合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情況,根據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結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合理確定土地用途。”
“十五”以來,雖然生態環境、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相繼組織開展了多項土壤專項調查,初步掌握了土壤污染的總體情況和基本特征,但我國土壤環境保護還存在污染底數不清、監測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因此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是貫徹落實“土十條”的關鍵性工作,能把存在環境風險隱患、影響人居環境和食品安全的污染區域進一步查找出來,為實施有效的風險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加快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對建立和完善全國土壤環境管理體系,提高土壤環境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三步走:①確定調查對象,將調查對象分為在產企業和關閉搬遷企業;②企業地塊基礎信息采集,根據資料收集情況開展地塊風險篩查,確定地塊高、中、低關注度;③確定污染地塊及優控名錄,根據地塊關注程度選擇代表性企業開展初步采樣調查,確定污染地塊,并進行地塊的風險分級,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中的73個行業小類進行篩選,綜合考慮行業生產特點、產排污情況,篩選對土壤影響較大的行業,還應結合實際情況考慮符合以下條件的行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行業:①對土壤產生污染但行業小類不明確的新興行業;②有明顯地域特征的土壤污染行業;③行業整體對土壤影響較小,但個別生產工藝會產生嚴重的土壤污染;④地方環保部門在實際工作中認為確實存在土壤污染的其他行業。
土壤污染重點企業的確定應根據《國家土壤污染重點調查企業清單》進行核實補充,并綜合考慮企業生產年限、生產規模、特征污染物及其他因素,結合高分辯遙感技術進行重點企業核查。除此之外還應考慮:①應補充上報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的工業企業及發生過泄漏事故的原油、成品油輸送管線;②應補充上報已經開展過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的在產企業;③國家清單未納入的行業小類;④地方環保部門認為其他應納入管理的情形。
總的來說,符合《土壤污染重點行業類別及土壤污染重點企業篩選原則》的在產企業地塊和已關閉搬遷企業地塊均納入調查范圍。各級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或土壤環境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地方環保部門認為其他對廠區土壤或地下水環境影響突出的企業也應納入調查。
2.2.1 工作準備和基本信息核實
由承擔基礎信息采集任務的專業技術機構對列入調查的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進行基本信息核實與修正,組織地方環保部門、國土部門、農業部門等相關單位及確定列入調查名單的企業召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啟動會,宣貫和解讀相關工作任務和要求,并現場對企業代表進行調查工作技術培訓,確定企業聯絡員機制,以確保后續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2.2.2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階段主要分為在產企業和關閉搬遷企業來進行,通過信息檢索、部門走訪、電話咨詢、現場走訪等方式多渠道收集企業地塊相關信息資料,形成“一企一檔”。
在產企業“一企一檔”包括文件資料、圖件資料、現場照片及記錄、空間信息文件、信息調查表五大部分。文件資料應盡可能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環境影響評價登記表、新改擴建項目環評報告、新改擴建項目環評批復、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清潔生產審核報告、安全評價報告、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排污申報登記表及日常環境管理記錄、土壤及地下水監測記錄、調查評估報告或相關記錄、營業執照、土地使用證或不動產權證書、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記錄、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環境污染事故記錄及違法情況。圖件資料包括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圖、產品及原輔材料清單、危險化學品清單、廢水、廢氣、固體廢物(“三廢”)產排數據、地塊歷史各時期影像圖等。現場照片及記錄包括企業正門照片、重點區域照片、“三廢”治理設施照片、重要產污節點照片、污染痕跡照片(如有)、現場快速檢測照片(如有)、重點區域現場踏勘記錄表、人員訪談記錄表等。空間信息文件包括地塊邊界矢量圖、地塊周邊敏感受體分布等。
關閉搬遷企業“一企一檔”應盡可能按在產企業“一企一檔”的要求來收集資料,歷史資料可先通過地方環保部門進行收集。對于資料缺失、定位信息不準確、難以查找的關閉搬遷企業,可通過對地方環保部門知情人員、周邊企業人員或居民、街鎮管理人員、企業原職工等多途徑進行訪談,明確企業生產歷史和基本概況,將人員訪談記錄及現場踏勘記錄作為調查表填寫的依據。
2.2.3 現場踏勘
調查小組主要按照“先簡后繁”、“政府需求”以及“資料收集情況”,制定詳細現場踏勘計劃,相關原則如下:①對于資料較全的企業,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充分了解其污染特征,預先填寫完成調查表格,帶著問題再對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訪談和踏勘;②對于資料較少的企業,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初步了解其污染特征,預先填寫部分調查表格,去企業調查時先進行人員訪談,完成資料再收集及企業概況了解,再對企業現場進行踏勘及核實;③對于資料缺失企業,通過多途徑對知情人員進行訪談,明確企業生產歷史和基本概況,在轄區人員指引下進行全面的現場踏勘,根據訪談情況現場填制表格。
現場踏勘的目的主要是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核實,并且獲取無法通過文件資料得到的信息,例如核實現場是否存在污染痕跡、區域防護措施等。現場通過觀察、辨識異常氣味,使用快速檢測儀器XRF和PID,拍照記錄重點踏勘區域等手段,勘查企業生產車間、儲存區、廢氣、廢水治理設施區域、固廢處置或堆存區、其他可疑區域、水井等。現場踏勘期間需對熟悉地塊歷史與現狀的企業員工、環保部門管理人員、鄰近居民進行訪談,解決資料收集和踏勘中發現的問題,包括地塊土地利用歷史和規劃、地塊可疑污染源、污染物泄漏或環境污染事故、地塊周邊環境及敏感受體狀況等。
2.2.4 信息整理和填報
調查小組對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和人員訪談收集到的信息與文件資料進行整理、匯總與分析,重點分析企業工藝流程、危險化學品使用情況、產排污情況、特征污染物、污染物遷移途徑、地塊周邊敏感受體情況等,按填表要求完成信息調查表的填報,經過小組自審和單位內審、專家外審后上報國家土壤詳查系統。
調查單位依據調查小組整理的“一企一檔”資料,根據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污染物遷移途徑和周邊敏感受體等基礎信息資料,通過分析污染物的毒性理化性質、土壤的理化性質、篩選值標準等基礎參數,依據《在產企業地塊風險篩查與風險分級技術規定(試行)》與《關閉搬遷企業地塊風險篩查與風險分級技術規定(試行)》等技術規范,開展地塊初步風險篩查工作,劃分高關注度、中關注度和低關注度地塊,經技術專家召開專題討論會議后,確定需開展初步采樣調查的地塊清單和風險管控名錄。
綜上所述,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是摸清我國土壤環境污染底數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準確掌握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狀況具有重要意義,為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管理及治理修復,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提供基礎支撐。其工作流程分為確定調查對象、地塊基礎信息采集和確定污染地塊及優控名錄,其中,地塊基礎信息采集是整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的關鍵,決定地塊初步風險篩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