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安全衛生協會
林則富
1999年10月,原國家經貿委頒布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試行標準》;2001年11月12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頒布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英文名稱“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從2002年1月1日起實施,代碼為GB/T28001-2001,屬推薦性國家標準,該標準與OHSAS18001內容基本一致。最新版為GB/T28001-2011。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國的企業接受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改善和提高企業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績效。(值得一提的是職業健康安全ISO450001國際標準最終草案《FDIS》現已接近正式發布)
2004年初,針對我國工業企業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文件,明確提出要在全國所有工礦、商貿、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企業普遍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活動(即后來的安全生產標準化),我國特別是機械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通過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創建工作,提高了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及管理水平,完善了企業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提升了企業的安全績效,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不可否認,有些通過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或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獲得達標考評通過的部分企業基于對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問題,隨著創建工作的結束、時間推移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出現了管理體系運行不暢或停滯、不能很好地進行持續改進,取得循環上升業績的狀況。
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就安全生產標準化運行中如何運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思想的幾個要點進行初步探討。
我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初期(以機械行業為例),鑒于當時企業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人們對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識的局限及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標準的出臺晚等原因,在進行安全生產標準化考核評級中,評審單位較為重視現場設備設施、作業環境與職業健康及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對照行業指定的評分標準進行具體的現場評價和審核,據此判定企業的生產活動是否達到了有關安全標準規范的要求,這在一定時期內對改善企業整體的生產條件和管理起到積極作用,但對企業應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并運用體系管理思想系統全面地管控生產經營活動各環節的生產安全和職業衛生工作為中心任務,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取得良好安全績效的要求強調不夠或要求不高。
2016年12月13日,標準GB/T 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發布并在2017年4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標準以國標代替原AQ/T9006-2010行業標準并對內容進行了修改、補充和更新。在標準范圍中:該標準規定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建立、保持與評定的原則和一般要求,以及目標職責、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訓、現場管理、安全風險管控及隱患排查治理、應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持續改進8個體系要素的核心技術要求【1】。
GB/T 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對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的最新定義是:“企業通過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員全過程參與,建立并保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全面管控生產經營活動各環節的安全生產與職業衛生工作,實現安全健康管理系統化、崗位操作行為規范化、設備設施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器具定置化,并持續改進”【2】。以上可以看出相比原AQ/T9006-2010的提法對企業建立并保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提出了更明確的中心思想和要求,既企業要通過各種過程方法(包括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控重大危險源、建立預防機制等手段)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員(包括領導層、管理層和普通員工)和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參與和實踐建立并保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達到管理系統化、行為規范化、設備設施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器具定置化,并持續改進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標準的英文名稱由原來的“Basic norms for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enterprises”【3】修改為“Guideline of 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顯而易見,新標準中使用了“system”即“體系”一詞,明確了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就是要企業建立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符合中國企業實際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
伴隨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深入和安全管理要求的提高,為避免管理水平下滑的狀況,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只有注重發揮體系思想在安全生產標準化運行管理中的作用,通過采用現代化的體系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產管理在內的所有生產經營活動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和法制化,讓企業的安全管理體系良好通暢的運行,才能滿足企業長久的健康發展需要,而推動行業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ccupational Health SafetyManagementSystem.英文簡寫為“OHSMS”)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興起的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它與ISO9000和ISO14000等標準體系一并被稱為“后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方法”。該體系不分專業行業,適用國內外任何企業,所提出的均為指導性和原則性要求,沒有明確具體實施細則,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共用框架和通用規范。而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有具體的實施要求和考評標準。便于各層次管理人員理解掌握,其針對性更強,可準確診斷發現問題,有利于指導企業持續改進其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效果更佳。
企業不管是運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或安全生產標準化其目的都是為了在生產的全過程中使企業的各項生產行為符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嚴格要求、控制職業健康安全風險、規避不可接受的安全事故和未遂事件,實現良好職業健康安全績效。通過周而復始地進行PDCA循環,即“策劃、實施、檢查、改進”活動,使安全管理體系功能不斷加強。
例如:在OHSAS18000體系中為了保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能夠正確的實施和保持并符合企業對安全管理的要求,嚴格規定應對安全績效進行測量和監視,應按照一定的計劃時間間隔進行“內審”和“管理評審”工作,以此確定安全管理體系是否符合企業安全管理的策劃安排及各項要求并針對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和審核。以上思想就值得安全生產標準化運行企業學習和借鑒。企業只有每年都能認真的、按部就班的進行安全生產標準化自評,始終保持持續改進意識,對安全管理體系進行不斷修正和完善,才能最終實現預防、控制人身及健康傷害的安全目標。在實踐中發現那些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運行不暢或停滯、不能很好的進行持續改進取得績效的企業往往在這項工作上暴露短板。
所謂的“過程管理”是指在運行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中每個要素將各項活動和相關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規范了每個過程的輸入、輸出、程序和檢查四個基本內容,體現了策劃、實施、檢查和處置PDCA循環要求。GB/T 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中較原標準增加了多處要求建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及作業文件、對照法規和標準要求、管理對象、管理依據等進行識別,建立清單或臺賬,目的是確保輸入完整,以便進行策劃和實施;多個要素規范了記錄和資料的要求,目的是對輸出進行驗證其是否滿足了輸入的要求,并通過檢查來確認實施過程是否完整有效并為改進過程提供依據。
所謂系統或體系(system)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之間具有有機聯系的許多要素(或元素)所構成的一個整體【4】。企業應充分認識到運行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機、物、管理、環境、文化等各類因素相互聯系、制約和作用;又分為不同層級系統并呈現出一定的整體性和適應性。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所倡導的是系統化管理模式,系統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對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現代管理方法的運用。
筆者認為,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一直強調全員、全過程、全系統和全方位的參與,所體現的就是“過程管理”和“系統管理”的先進理念,企業在建立和運行安全生產標準化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時候,通過各類管理要求、培訓教育及安全文化建設手段讓包括從最高管理者到一線員工都能充分理解和運用這些現代管理方法,有意識地把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這一層次,這是安全生產標準化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某些企業在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完成后,安全管理工作出現了明顯下滑、甚至發生安全事故,其原因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還是對安全管理體系的管理思想認識不到位;對體系建設意義理解不深刻,全員全過程參與程度不高及對安全管理體系文件及制度理解不透徹,對體系運行監管不嚴格,致使體系運行情況不佳和持續改進效果不理想。因此,企業在安全管理體系運行中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企業在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初期引進咨詢機構協助進行管理體系建設無可厚非,但隨著管理體系的運行,企業各級人員應真正成為體系運行的“主人”,摒棄為“為取證而取證”、“為達標而達標”造成的現場管理與制度建設“兩層皮”【5】的運動式工作方法和短線管理的弊端,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成功非一日之功,特別是沒有建立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生產安全管理基礎較差的企業,在通過創建評級以后更應嚴格按照以上安全管理體系的各項核心要求規范運行.增加動態管理意識并注重持續改進效果。
2在GB/T 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5.1.2中用較大篇幅細化了企業機構設置的內容要求,企業應解決管理機構人員配置不到位,隊伍思想不穩定,缺乏行之有效的培養和激勵機制的問題。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更換頻繁、缺乏對體系工作的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安全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因素也是阻礙管理體系運行通暢的重要原因。
3解決運行中各類管理制度、規程等文件編寫脫離實際缺乏指導作用的問題及各項管理過程輸入材料不規范不齊全的問題。企業各層級管理文件是保障體系運行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應對各層級文件、記錄及時進行補充、更新和完善,而企業的管理體系文件完善有效,又離不開涉及安全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及各管理過程記錄材料的規范識別、收集和補充完善。這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管理工作。做不好就會造成體系運行不暢或運行工作成本增加,影響管理體系的實施效果。
4必須堅持每年對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自我評價,以驗證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措施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檢查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管理目標、指標的完成情況【6】。在實踐中凡是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運行不暢的企業大多都沒有重視甚至根本就沒有進行每年至少一次的自我評價工作,還有的企業只是要到期滿復評前走過場的方式來進行,大大弱化了安全管理體系運行的“過程管理”和“系統管理”提倡的PDCA循環中最后“持續改進”功能,根本無法使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持續穩定上升。
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是自我監督、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動態的適用于我國企業的科學管理體系,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企業應有良好的體系運行意識和思想;建立并有效運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安全生產預測預控體系等風險管控體系;識別和獲取有效的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并運用于安全工作中;建立和運行好管理程序文件和記錄清單制度;常態化運行的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并從企業一把手、管理人員到崗位員工全員參與、各司其職,真正落實全員責任并自主的持續改進。每天進步一點點,企業就會取得無窮大的、長遠的安全管理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