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蘋
(唐山方舟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唐山 063000)
近年來,城市中的高層建筑逐漸拔地而起,成為了城市主要的標志建筑與景觀地點。高層建筑的功能與形式多種多樣,在現代城市中發揮著諸多的重要的作用。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決定著高層建筑功能的完善與使用性能的安全。施工技術在近年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與管理理念的結合極大的促進了高層建筑施工的高效性發展。
現階段,國內高層建筑工程設計與規劃的施工體系主要以樓群的模式進行建造,高層建筑并不是單一的個體,一般由主樓與裙樓組成。一方面,高層建筑工程的普遍特點展現在,高層建筑的建設工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施工過程中涉及到的工種技術眾多,各方面的管理與技術配合要十分密切,監督體系與施工機構之間要求建立完善統一的管理要求,為高層建筑的施工建造提供一個完備的整體規劃。另一方面,高層建筑的建造施工規模龐大,工程建造工期長于普通工程。在施工建造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與風險。特點是現階段的高層建筑施工中會廣泛的應用現代新技術,例如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增加了建造施工的復雜性,提高了工程難度。高層建筑中重要的施工過程主要在高空中作業,高空作業的環境對施工人員的安全影響較大,同時高空作業中的工序較為復雜,工作環境多為城市施工中心,狹小的施工環境促成了安全事故多發的高概率。以上兩方面為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特點,面對這些特點,高層建筑施工建設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施工技術的優化改革,提高高層建筑施工的質量與安全。
基礎施工技術是高層建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施工的重要性是保證高層建筑整體質量的關鍵。基礎施工技術主要包括土方開挖技術、深基坑支護技術與基礎混凝土建筑技術等?;A施工技術中的每個環節都不可缺少,作為高層建筑施工建設的開端,相關規定基礎施工建設的工期應占整體工期比例的1/3或者1/4,基礎施工的工程造價同樣如此。打好建設的開端,后續工作才能有效開展。
高層建筑的施工環境具有較大的復雜性,根據不同的施工環境施工單位應進行合理的施工計劃配置。一方面,施工建設的初期應進行環境的勘察與測量,了解施工環境涉及到地形與地貌。另一方面,施工建筑單位應利用現有技術在施工期間保護周圍其他建筑物安全以及市政公共服務設施的正常運行。初期的施工環節對基坑工程技術提出較高的要求,深基坑的挖掘與支護涉及到眾多的土力學理論輕度與穩定理論,施工過程存在較大風險。環境巖石結構問題、位移變形問題與土與支護結構相互作用問題等,在施工過程中都需要進行科學嚴謹的設計。對于一些基坑技術的施工開展,施工單位需要進行合理的設計,制定專項施工方案。例如,基坑挖掘超過5m以上的工程,施工單位應對于周邊支護,基坑開挖與地下降水制定專項方案,在方案制定完成后施工單位應請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驗證,在檢驗方案可行后,進行實施。
高層建筑施工建設的規劃與設計與結構力學中強調的軸線布置與自然布置模式完全相反,常規模式下高層建筑的施工應注重加大高層建筑下層的剛度,加大密度網的厚度與墻的層數,通過加大高層建筑的底部的牢固,從而確保高層進駐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但實際上,為了適應高層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施工的方式與高層建筑的整體布局與常規相反。上部空間減少,增強剪力墻的剛度設計,在下部把剪力墻改變成框架柱。同時在結果轉換的路層設置轉換層,建立樓層間的轉換關系紐帶。轉換層的高度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轉化層的高度范圍要與上層建筑的側向剛度進行的合適的比例配合,改善下層為位移角與內力的變化。
混凝土的配置要嚴格按照工程需要的要求合理挑選水泥型號與控制用水量??箟簭姸仁腔炷临|量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水灰比例相同時,高標號水泥比低標號水泥配制出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要高出許多,在選用水泥時應注中水泥型號。另外,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比例與水灰比例成正比,盲目增大水泥用量以提高混凝土強度的做法是錯誤的?;炷恋馁|量控制在實際上是在有效的控制范圍內減低混凝土的標準差,質量控制主要分為兩方面內容:①工程混凝土的設計應達到合理的質量標準;②在符合工程建設的需求下盡可能的減低混凝的生產成本。
在高層建筑中,由于功能的需要,通常會把高層主樓與底層裙樓連在一起,為例改變設計變形縫的弊端,通常情況下會應用施工后澆帶法進行規劃。無論是先施工高層還是先施工地層,都需要按照施工圖紙預留施工后澆帶。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的施工要求與工程特點與普通建筑工程有較大的區別,高層建筑工程獨有的施工技術特點,要求現代高層建筑施工技術應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結合現代科學創新技術與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立足于高層建筑實際的工程需求,推進規范化高層建筑施工,結合管理規范,推進現代化高層建筑施工的高效益發展,為社會與人民造福。
[1]廉鳳梅.高層建筑施工安全評價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
[2]寇國強.淺談高層建筑工程施工技術[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