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妮平
(晉城市瑞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晉城 048000)
在大量建筑工程建設過程中,建筑結構的變形縫施工是關系工程質量的一個要點,必須重視其施工的技術問題,實施合理化、科學化的設計和施工,保障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以保證使用中的安全性,為人們提供安全穩定的建筑。
由于受到地基不均勻沉降、環境溫度變化等影響給建筑物帶來的不安全因素,因有變形縫的存在可以把建筑物分成不同部分,各個部分可以自由變化。變形縫依據用途不同分為防震縫、沉降縫和伸縮縫三類。
通過設置防震縫,可以把具有不規則結構、復雜形體的建筑物分成具有規則結構、簡單形體的建筑物。防震縫的設置目的是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防震縫高側一般采取雙柱、雙墻建造模式,從基礎面沿著全高進行設置。防震縫要將建筑物基礎一直到建筑物頂面都斷開,并且要從建筑物全高中貫穿。防震縫最小的縫隙尺寸要在50~100mm之間,兩側運用墻體把建筑物分為幾個獨立單元,獨立單元間要保證結構剛度的均勻和體型的簡單化[1]。
假如建筑物基層的土質有比較大的差別,或鄰近建筑物的其它部分的荷載、結構形式和高度有較大差別,就比較容易出現建筑物不均勻沉降問題,對建筑物施工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為此要進行沉降縫的設置。為了防止出現位移或不均勻的沉降問題,要在施工中設置垂直縫,也就是依據不同剛度,把建筑物分成幾個獨立部分,各個部分都能夠自由沉降。沉降縫可以把建筑物基礎一直到屋頂構件全部都斷開,其寬度也能隨地基與建設高度變化而發生變化。
伸縮縫也可以稱為溫度縫,設置目的主要是在外界溫度發生變化的時候,保護建筑物不因建筑材料的熱脹冷縮而受到破壞。伸縮縫可以分割較長建筑,分為若干分較短長度的獨立部分,以降低建筑物因溫度變化遭到的破壞。
在建筑工程結構變形縫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是一個重要組成,要依照要求實施每一個混凝土澆灌步驟,從而保證澆灌質量。在對建筑工程的墻和柱進行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同一位置墻和兩柱進行澆灌時,要確保每測澆筑高度都不超過50cm,并且要采取交替澆筑[2]。在混凝土澆筑梁時,要先對變形縫一側梁進行澆筑,之后再對另一側梁實施澆筑。在澆筑混凝土時,要保證兩側澆筑高度在20cm的范圍之內。采取交替澆筑主要是為了把保證模板兩側受到均勻的力度,以免受力不均造成模板出現變形、位移等問題。
撐條施工要依照變形縫兩側結構的具體情況確定。在進行梁側模的施工時,要用小釘子固定梁側模與撐條,之后用小木楔子加固撐條和梁側模。在拆模中,要先將釘進的小釘子拔出,之后將小木楔子拔出,最后將撐條取出。在墻側模和柱支模時,一方面是依據上述方式安裝撐條、設置模板,并且要把小木楔子楔到撐條前部、后部和中部。
在建筑工程結構變形縫的施工中,要在合適位置鋪設梁模板,并且將其固定好,之后再鋪置變形縫的側模板。在測模板的鋪置中,不需要再對其進行加強。在鋪置好側模板后,還要將撐條安裝上,并且確保撐條和模板形成直角。在對撐條進行設置時,設施間距要依據梁截面實際情況確定。通常情況下,加入梁截面在30cm×60cm的范圍之內,撐條間距應在10~20cm之間。梁模板的施工中要對一些問題加強注意:①在對梁底模進行配置時,要保證梁側模安全落到方木上面,因此使用的方木要寬于模板大概1cm。②在固定撐條的時候,要使用小釘子交錯固定,以免出現扭斜、位移等問題。另外,釘入深度要合適,一般要留出5mm,便于拔出。③梁模板的施工中,要縫補處理梁側模頂部變形縫,以免澆灌混凝土的時候堵塞變形縫。
柱模板的施工中,首要工作是沿柱邊線將除結構變形縫外的三側模板鋪設上,之后將變形縫模板鋪設上,這時不需要實施加固。在矯正模板達到合適位置之后,設置和安裝撐條。設施與安裝撐條的方法和梁模板施工相同。在設置完梁模板與柱模板之后,必須要實施矯正和加固工作,尤其是要仔細檢查撐條的設置與安裝,在保證撐條牢固之后澆灌混凝土。在對模板進行拆除的過程中,要先將釘進去的釘子拔除,之后將加固撐條等去除,再將其他模板拆除,最后將變形縫模板拆除。
對建筑工程中結構變形縫的施工進行控制的要點,包括:①要嚴格依據施工工藝要求實施技術交底和具體施工工作;②依據建筑工程具體要求對撐條尺寸與固定方式加以確定;③變形縫位置測側模一定要抵緊;④對撐條間距進行控制,并保證撐條放置一定要橫平豎直;⑤保證蓋板嚴密性,以免混凝土施工中破壞到撐條;⑥必須采取交替澆筑方式澆灌混凝土,以確保模板的受力均勻;⑦在制作完成模板后,要統一放置,并及時回收和存放;⑧為了防止梁柱接頭位置模板發生變形,設置撐條時要將其伸出上端大概10~20mm。
建筑工程中結構變形縫施工是保證建筑整體質量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施工要嚴格依據施工標準和施工規范要求進行施工,從而確保施工質量,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1]國玲,蔡成業.建筑工程中結構變形縫施工技術解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7).
[2]王 靜.建筑工程中結構變形縫施工技術解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