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信

現代旅游業肇始于“二戰”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公眾收入水平的與日俱增,地區和全球分工的日益清晰,交通效率的不斷改善,農村社會經濟亟待轉型以及大規模城鎮化的推動,“全域旅游”模式成為全球范圍內一些環境優越地區的發展選擇。“全域旅游”并不完全指全空間、全產業、全員投入旅游業,而是說在特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域內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與提升,最終實現區域資源的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目前,“全域旅游”模式,已經得到世界各旅游業發達國家的普遍接受。通過數十年的思考與實踐,全球范圍內涌現出如美國南加州地區、瑞士阿爾卑斯山地區、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等世界知名的、成熟的“全域旅游”地區。這些讓全球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不依托單一的世界奇觀,也并未被某一單一景區所代言,而是依托其極具地域特色的生態資源、小城鎮體系、優質的公共設施體系以及地方優勢的產業體系迎接著全世界游客的矚目。
比如法國蔚藍海岸大區傳統的農漁產業門類。其域內馬賽是產量與質量俱佳的南歐著名漁港,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種植和鮮花市場久負盛名,以阿維尼翁為中心的普羅旺斯產區是全球最負盛名的桃紅葡萄酒產區。這些特色產業門類與旅游高度結合,既促進餐飲、康療乃至度假經營,又促進當地生態保護及農產品銷售,這一系列生態資源與產業優勢,疊加成為吸引全球游客的全域風景。
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將特色農牧產業、傳統手工業、時尚創意產業和旅游度假產業高度結合,憑借佛羅倫薩的藝術積淀,以及圍繞其展開的奢侈品工業文化,成為享譽世界的“全域旅游”品牌。
美國南加州海灘核心區,70公里長的橙縣海灘,被劃分為10個區段,以核心資源的公共福利化及公共品牌共享,促進關聯產業門類的發展。在沿岸各城市間形成包括沖浪、航海、文化節慶、特色食宿、度假地產等在內的產業價值鏈,源源不斷地吸引高潛力客群來訪。
在中國,旅游業同樣在經歷著由單一景區建設向全域化旅游品牌打造的轉型。2015年9月,國家旅游局啟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旨在推動旅游業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進而推動旅游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自此,中國旅游業進入“全域旅游”時代。2016年2月,國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全國262個城市入圍,2016年11月,第二批創建名單公布。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的江蘇省興化市,近年來旅游業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窺探中國全域旅游實踐發展的理想樣本。
坐落在長三角北翼,江淮之間江蘇省中部的興化市,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積淀豐厚的文化傳承,逐漸擺脫傳統旅游業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全域旅游”發展之路。如今,已是國家首批的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的興化市,其“全域旅游”的建設與發展,受到當地百姓與各地游客的認可。
如今,興化全域旅游已形成一套“全域興化、如詩如畫”“城鄉皆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發展理念,使得土地利用、城鄉統籌、生態保護、田園鄉村建設等相關規劃進行有機結合,相互融合。在資源優化的基礎上,興化搭建一個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系統旅游結構,在更廣闊的空間上,創新旅游發展模式和格局,打造一個全區域、全產業、全時空的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興化逐漸成為江蘇“大公園”。
近年來,興化充分發揮“旅游+”帶動作用,推動旅游和農業、工業、文化、體育、健康等特色產業的跨界融合。以此為基礎,目前興化一批休閑觀光、農事體驗旅游產品得以開發。一批“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精品農家樂和民宿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工業旅游也在培育之中,大地藍絲綢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正在打造。具有興化特色的文化符號,也不斷被升級成為服務興化旅游軟環境的“興化故事”,板橋、水滸等文化符號,已經成為“興化故事”的核心元素。
在帶動周邊業態發展的同時,提升旅游體驗,也成為興化“全域旅游”實踐的亮點。目前,興化智慧旅游中心的數據搜集分析能力、客情輿情監控能力及突發事件預警處置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完善的旅游網站、微信客戶端和移動客戶端平臺,也為興化旅游開辟出一個智能高效的服務窗口。
隨著“全域旅游”進一步發展,興化百姓從中切實得到實惠,很多過去依托傳統產業生活的農戶,如今開始吃上“生態飯”。同時,興化精心打造的“千垛菜花節”如今也已成為知名的旅游品牌。可以說,興化對于域內生態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價值的深刻把握與挖掘,已經將興化塑造成為一個全域景區。特別是在細節之處不懈努力,讓興化在打造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工作中,走得扎扎實實,也讓域內民眾和游客真正有了“獲得感”。興化的“全域旅游”實踐,對于正在發展“全域旅游”的我國其他地區,極具啟示意義。
但我們也要看到,相較于國際著名旅游區,我國“全域旅游”區發展,在文化產品打造、小城鎮體系建構、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度、交叉融合的產業體系及服務軟環境等方面,仍然有著較大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球時報2018-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