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紫陌
《天真人類》根據(jù)韓今諒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講述了工作和生活都進入倦怠期的電臺主播小島的人生轉(zhuǎn)變。剛開始他用麻木冷漠掩飾自己,在遇到樸實熱情的快遞員大海和天真活潑的女鄰居馬蒂斯后,他的生活又充滿了激情,人生也有了一些起色。
該片2017年4月16日首播,很多網(wǎng)友評論:“看完后發(fā)現(xiàn)真的和時下青年的生活很貼切。”小島、大海、馬蒂斯是當下城市“空巢青年”的一個縮影,他們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居或租房。小島對工作毫無熱情,冷漠麻木,最多的是抱著手機來個“葛優(yōu)躺”,一副“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并不是很想活”的樣子。這些年輕人怎樣激起生活的熱情,找到人生的奮斗方向?
都市年輕人的迷茫
小島是在都市打拼的白領(lǐng),他不想解開和父母的心結(jié),也難以維系愛情,失戀后長期一個人生活,習慣了孤獨,防備心強,抗拒任何來歷不明的友善,是典型的“空巢青年”。
雖然小島覺得自己沒資格當任何人的人生導師,卻還是日復一日地接聽著熱線。“如果海上沒有燈塔,請到我這里停靠……”是小島播節(jié)目的開頭語,語言溫暖有力量,但是他的面部表情卻和語言截然不同,麻木無趣、心不在焉,一邊接聽熱線一邊玩手機,甚至對熱心觀眾大海的同一個問題,給了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小島對工作毫無熱情,大海卻把他當成了自己人生路上的導師。大海認為一起吃了一頓飯的就算是朋友,并以為小島是在幫他。小島只是無心地敷衍大海,從沒把他當朋友,大海對他的好讓他過意不去,所以他說大海傻,用各種言語傷害大海直到大海離去。
小島家隔壁搬來的神秘女鄰居馬蒂斯,把快遞地址寫小島家,她說自己長得太漂亮,收快遞不安全。幾番相遇之后,兩人感情漸漸升溫,小島平靜乏味的生活也變得有趣起來。馬蒂斯是個藝術(shù)家,她的畫作很少有人欣賞,但她還是努力堅持。
小島、大海、馬蒂斯都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輕人。大海獨自在異鄉(xiāng)打拼,面對升職與感情的困惑,急需找到一個能為他指路的人;馬蒂斯獨自在藝術(shù)之路上打拼,走得磕磕絆絆。沮喪的文藝青年、困惑的打工子弟,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正代表了當下處于迷茫和焦慮狀態(tài)的一些“空巢青年”的現(xiàn)狀。他們的困境不同,卻是同樣的落寞。
“空巢青年”們都忙著自己的生活,親人、朋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他們寧愿對著手機刷朋友圈,活在虛擬的世界里,也不愿意走出去或者和親人打個電話,變得越來越孤獨,有時候深夜捧著電話卻不知道打給誰。知乎上有一個網(wǎng)友對“空巢青年”做了這么一個評價:“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他們渴望愛情、親情、友情,卻不知道怎么去爭取,他們急需尋找一座燈塔,來照亮未來的路。
尋找人生路上的燈塔
《島上書店》里說:“獨自生活的難處,在于不管弄出什么樣的爛攤子,都不得不自己清理。不,獨自生活的真正難處在于沒人在乎你是否心煩意亂。”面對工作上的困擾、生活上的失意,獨自生活的青年也想找到解脫的方法。
現(xiàn)在“喪文化”流行是年輕人孤獨迷茫的一個縮影,“感覺生無可戀”、“漫無目的的頹廢”等“喪語”大行其道,美劇《馬男波杰克》、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呢》等“喪劇”受到追捧,悲傷的佩佩蛙表情包和《感覺身體被掏空》等“喪表情包”和“喪歌”紅遍網(wǎng)絡(luò),還有各種喪茶和沒希望酸奶等迎合“喪文化”的產(chǎn)品,散發(fā)著頹廢氣息的“喪文化”已經(jīng)觸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說在“喪文化”里看到了我們不愿承認卻無比真實的人生,這種“喪”也是自我解嘲的一種方式,在緩解壓力的同時能降低自己和別人的過高預期,不失為一種苦中作樂的方式。
在影片中,小島也是一副“生無可戀”的姿態(tài),他對友情不屑一顧,放縱自己。大海聽小島的電臺,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他被感動,努力往前走,漸漸地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與此同時,大海掏心掏肺地對小島好,感謝小島的指導,小島并不領(lǐng)情,告訴大海,他們并不是朋友。大海走后,小島想起大海的點點滴滴,又燃起了生活的激情,并想盡辦法尋找大海。
小島看似是大海的導師,是大海的指路人,但最后人與人之間卻是互相照亮彼此。大海也是小島的燈塔,即使遭受冷眼,大海依然樂觀地看待這個世界,小島從大海的身上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小島、大海面對人生的焦慮,抱團取暖,獲得了自我救贖。
敏于愛,鈍于痛
韓今諒的文字靈氣逼人,她懷著一種樂觀幽默的精神講述著一個個深情的故事,寫出了很多敏于愛而鈍于痛的天真人類。《天真人類》的導演宗渺渺說:“青春將逝到中年危機的影片是各國影視的常見素材,人們疲于應(yīng)付生活中的瑣碎,面臨對自己的否定,是走向崩壞還是得到救贖,是值得討論的主題。”
在《天真人類》里,我們總能找到似曾相識的人。韓今諒說:“愛讓我們的反射弧延長,被打了一巴掌,幾年后才覺得,真疼。”大海對小島的好,小島能感受到,但他還是不愿走出自己的世界,他認為有無大海這個朋友無所謂,直到失去大海后,他才后知后覺地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也會痛。
孤獨、迷茫并不是現(xiàn)代的“空巢青年”獨有的東西,《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就描寫了維特的那種空虛和孤獨感;《孤兒列車》中的主角也遇到過很多困境,感受到強烈的孤寂;《少年巴比倫》的主角經(jīng)歷了青春的絕望與傷感。所以孤獨、迷茫、無助并不丟人,也沒有什么值得沮喪的,只要不自暴自棄,努力往前走,總會走出去。
小島雖然后知后覺,最終還是從頹廢、冷漠中走了出來。馬蒂斯是個沮喪的文藝女青年,她的畫不被別人認可,舉辦的畫展無人問津,她仍然默默地堅持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她的熱情樂觀也影響了冷漠的小島,幫助他死灰一般的生活恢復了生機。
“空巢青年”并不都像小島那樣冷漠、頹廢,也有很多人像馬蒂斯一樣努力拼搏,他們在公平、自由的一線城市尋求突破。他們常跟同事一起聚餐、逛街、看電影,也會出游,便捷的網(wǎng)絡(luò)使他們獨居也能隨時和外界聯(lián)絡(luò),他們對親人朋友的感受更加敏感和關(guān)注,在社交時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興趣一致的知心好友,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他們是獨居而又積極向上的一類人。
除了個人的自我調(diào)整和鼓勵,社會也要給予“空巢青年”關(guān)注、理解和關(guān)懷。單位可以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年輕人多聯(lián)絡(luò)感情;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讓他們有更多選擇的余地,幫助“空巢青年”排解孤獨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
在大城市奮斗的青年們一邊排遣著自己的孤寂和失落,一邊在努力改變著自己的生活,他們心中有愛有痛,也有一顆向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