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麗,陳東輝,通信作者:耿香菊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手足口病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多數患兒經臨床對癥治療后可痊愈。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多合并腦炎,由于神經功能損傷,多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預后較差[1]。康復訓練是臨床上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常用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患兒運動功能障礙,但由于介入時間多選擇疾病穩定期,對急性搶救期患兒基本無干預,整體療效欠佳。本研究采用解毒定驚湯聯合康復訓練治療41例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效果較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收治的81例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7歲,平均(4.49±0.45)歲;病程1~13 d,平均(6.98±0.61)d。觀察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2~6歲,平均(4.46±0.46)歲;病程1~14 d,平均(7.01±0.63)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重癥手足口病診斷標準[2],經實驗室檢測、顱腦CT檢查等確診為手足口并發腦炎[3]。
1.3 排除標準 藥物禁忌證者;合并先天性疾病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綜合治療,控制飲食,糾正水電解平衡,清潔口腔、皮膚。給予丙種球蛋白(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4004)靜脈滴注,1 g/kg,每日1次;利巴韋林(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268)靜脈滴注,10 mg/kg,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解毒定驚湯。組成:生石膏6 g(先煎),生薏苡仁6 g,天麻3 g,鉤藤3 g(后下),僵蠶3 g,黃連3 g,全蝎3 g,大黃3 g(后下),菊花3 g,水牛角3 g(先煎),梔子3 g,甘草片3 g。水煎后分服,每日1劑,>3歲者分兩次服用,<3歲者分5次服用。7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待患兒病情穩定后,均給予康復訓練,包括功能性電刺激、關節松動訓練、作業功能訓練,每日30 min,每日2次,共30 d。
3.1 觀察指標 炎癥因子水平:檢測并比較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T淋巴細胞亞群 CD+、CD+/CD+水平變化;臨床療效;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3.2 療效評定標準 證候積分:評價嗜睡、肢體抖動、發熱、易驚、譫妄,無為0分,輕為2分,中度為4分,重度為6分;運動功能: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評價,GMFM評分包含行走、跳躍、跑步項,總分72分,分數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佳。臨床治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0%,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好轉:3 d內體溫恢復正常,癥狀體征顯著好轉,證候積分減少70%~90%;無效:未達到好轉標準[4]。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表1 兩組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x±s)
(2)中醫證候積分及運動功能比較 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及GMFM評分比較(分,x±s)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愈33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12%(39/41),對照組臨床治愈26例,好轉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7.50%(31/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 3,P=0.020 6<0.05)。
(4)安全性比較 對照組出現惡心1例,嘔吐1例,乏力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50%(3/40);觀察組出現嘔吐2例,惡心2例,乏力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20%(5/4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8 5,P=0.709 8>0.05)。
柯薩奇病毒A16(Cox 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輕中度患兒在給予臨床對癥治療后均能夠痊愈。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多合并循環衰竭、心肌損害、腦炎等嚴重并發癥,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輕則引起不同程度后遺癥,重則導致死亡發生,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5]。運動功能障礙是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常見后遺癥之一,主要由患兒神經損傷引起。臨床上多通過后期康復訓練進行糾正,進而促進運動功能恢復,但由于康復時間較長,患兒年齡較小,配合度低,未能達到滿意臨床療效。
臨床研究證實,機體免疫功能紊亂與疾病進展有密切聯系,臨床治療時,除采用抗病毒感染、營養神經、控制飲食等措施外,積極有效的防止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亦較為重要[6]。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 TNF-α、CD3+、CD4+/CD8+水平均顯著改善,證實兩種方案均能夠有效促進機體細胞體液免疫恢復正常,改善機體免疫功能。隨著耐藥菌不斷增強,西醫常規治療效果不斷降低,對患兒預后造成嚴重影響。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屬中醫“濕溫”“溫病”等范疇,外感邪疫,以致熱毒入營、肝風內動、經絡受損是本病的基本病機,熱毒夾濕,陷于厥陰,以致蒙蔽心包,癥見嗜睡、易驚、譫妄、發熱、肢體抖動等,治療時應以平肝息風、清熱解毒、涼營定驚為治療原則[7]。解毒定驚方中生石膏解肌發汗,清熱瀉火;生薏苡仁利濕清熱,舒筋除痹;天麻平肝潛陽,息風止痙;鉤藤息風定驚,清熱平肝;僵蠶祛風解痙;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菊花平肝散風;全蝎平肝息風;大黃清濕熱,瀉火解毒;水牛角清熱定驚,解毒;梔子鎮靜;生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現代藥理學表明,生石膏內所含的水硫酸鈣、氫氧化鋁、鐵、鎂等能調節血清內鈣離子濃度,抑制體溫調節中樞,發揮消炎、鎮痙、解熱的作用;天麻能夠調節血流量,保護心肌,同時具有較佳的抗驚厥、鎮靜作用;僵蠶體內含有脂肪、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驚厥、抑菌、催眠作用;黃連抗菌、抗病毒、抗炎;全蝎內含有的抗癲癇肽具有較佳的抗驚厥作用;大黃提取物抑菌;水牛角能夠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提升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發揮鎮靜、抗驚厥作用[8]。諸藥合用,共奏通絡定驚、清熱涼營、息風解毒的功效。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中醫證候積分及GMFM評分改善效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證實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有效性。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有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雖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可能是由于中藥制劑味道引起,在給予減服或停服后均消失,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解毒定驚湯聯合康復訓練通過平肝息風、通絡定驚,重建運動弧反射等,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效果顯著,可有效消除患兒癥狀及體征,改善運動功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