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彥
(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中醫院,河南 南陽474500)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發病和多種因素有關,患者椎-基底動脈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對應的區域供血不足,使得小腦、腦干和丘腦等部位腦灌注減少,進而影響前庭功能,使患者機體出現嘔吐、視物旋轉等眩暈癥狀[1-2]。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以中老年人群多發,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中醫研究認為,該病證的發病原因與臟腑失養、腦竅阻滯、濁陰清陽失衡有關[3]。為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中醫院開展了自擬柴胡止眩湯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方面的研究,并探討其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南陽市西峽縣中醫院接診的86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納入本研究。患者因眩暈發作、伴耳鳴癥狀就診。利用隨機號碼表抽取樣本,并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44~75歲,平均(51.49±7.55)歲;病程最短1 h,最長6 d,平均(22.49±3.22)h;合并頸椎病16例,合并冠心病5例,合并高脂血癥9例,合并高血壓7例,合并糖尿病6例。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45~74歲,平均(52.33±7.16)歲;病程最短1 h,最長6 d,平均(22.15±3.19)h;合并頸椎病15例,合并冠心病5例,合并高脂血癥9例,合并高血壓病8例,合并糖尿病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4]確定的診斷標準;反復發作,多與頭、體位改變有關;既往有動脈硬化、血脂失調癥等病史;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
1.3 排除標準 耳源性疾病引起的眩暈;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等情況;不符合本研究干預方案。
2.1 對照組 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廣東世信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25)治療。每次6 mg,每日3次,飯后口服。治療14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自擬柴胡止眩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赤芍10 g,紅花10 g,茜草10 g,牛膝30 g,桂枝10 g,葛根30 g,秦艽15 g,當歸15 g,川芎10 g,白術10 g,丹參20 g,地龍15 g,柴胡10 g,天麻10 g,甘草片6 g。每日1劑,煎取藥液400 mL,早晚分兩次溫服。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 觀察血液黏度、各癥狀消失時間及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定,臨床療效分為顯效(單獨癥狀消失,短時間內不發作,椎-基底動脈流速改善明顯)、有效(單獨癥狀很少發作,椎-基底動脈流速有所改善)和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血液黏度比較 觀察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血液黏度比較(mPa,x±s)
(2)耳鳴癥狀消失時間、眩暈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耳鳴癥狀消失時間、眩暈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耳鳴癥狀消失時間、眩暈癥狀消失時間比較(h,x±s)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8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療效比較[例(%)]
缺血性眩暈是常見的眩暈類型,臨床表現單一,臨床可通過MRI、多普勒超聲等輔助診斷。常見的單發性眩暈可分為偏頭痛性眩暈和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多和缺血有關,患者往往伴有血管高凝、動脈粥樣硬化等癥狀。現階段,關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治療,主要考慮改善腦部血循環,從而促進腦組織供氧,恢復腦組織的正常功能。為了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開展有效的干預研究十分必要。
甲磺酸倍他司汀是組胺H1受體弱激動劑、H3受體強拮抗劑,通過口服用藥,可對內耳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發揮松弛效果,使得血液循環情況得到改善,能夠提高血流量,達到抗眩暈的效果[7]。中醫認為,該病證的發病與肝腎陰虧、陰不維陽有關。本文所選方劑為自擬柴胡止眩湯,方中黃芪降火清肝,輔以白術、當歸、川芎、牛膝、茜草、紅花等,活血通絡、補氣活血,達到舒筋通絡、化瘀止眩的效果[7]。諸藥合用,平肝息風、清熱瀉火、活血利水,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該方劑能夠改善腦血循環和微循環,對抗和改善腦缺氧,還能夠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度。其中,黃芪能夠改善微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葛根可改善氣滯血瘀癥狀,牛膝等則能抗炎、鎮痛,提高機體的免疫力[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耳鳴癥狀消失時間、眩暈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81.40%)(P<0.05)。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較好的改善,相關癥狀恢復較快,血液黏度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對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采取自擬柴胡止眩湯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血液黏度,縮短各癥狀消失時間,提高治療效果,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