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輝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473000)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是由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導致,若不及時治療,有出現膽紅素腦病的危險,不利于患兒的健康成長及智力發育[1]。本次研究觀察了清肝利膽口服液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所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給予清肝利膽口服液聯合藍光治療。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4~28 d,平均(21.12±2.36)d;病程3~12 d,平均病程(7.59±3.16)d。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4~27 d,平均(20.98±1.39)d;病程4~16 d,平均病程(8.69±2.57)d。患兒均由臨床確定診斷,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經患兒家屬同意,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所選患兒均符合體質量≥2.5 kg;Apgar評分不小于8分[2];均是單純母乳喂養,患兒皮膚顏色發黃超過2周未退,停止母乳喂養2~3 d,皮膚顏色明顯變淺,開始母乳喂養后,皮膚顏色加重[3];發病原因以未結合膽紅素明顯升高引起;未接受過其他治療措施。
1.3 排除標準 非病理性黃疸;由新生兒感染、溶血癥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
2.1 對照組 給予補液、補充核黃素的治療措施。若患兒膽紅素水平超過3 420μmol/L,靜脈滴注白蛋白,并糾正酸中毒。然后進行藍光照射治療。藍光照射時,使用間歇性照射的方式,連續照射12 h后,間歇12 h停止照射。照射時將光源調整距患兒皮膚35 cm處,將光強度設置為4~8μW/cm2·nm。若患兒微量血膽紅素值低于12μmol/L時停止照射。治療期間密切監測光強度的變化,如果光強度減少至4μW/cm2·nm時,更換燈管,確保光強度相等或者相近。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清肝利膽口服液(河南信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10053)治療,每次5 m L,口服,每日3次,母乳喂養之前服用。
3.1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時間,測定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計算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日均降幅。
3.2 統計學方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經治療,兩組患兒黃疸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日均降幅高于對照組患兒,觀察組患兒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黃疸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治療時長比較(x±s)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常見的新生兒疾病,臨床常采用藍光照射治療。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治療措施,將未結合的膽紅素異構化,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通過尿液及膽汁排出的方式,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濃度,從而達到退黃的治療效果。雖然藍光照射臨床效果較好,但患兒會出現腹瀉、皮疹及鈣物質缺乏等不良反應,不利于患兒的生長發育。患兒出現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是間接膽紅素升高,臨床常通過提高肝誘導酶的作用,降低游離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膽紅素腦病的發生率,但與此同時,會增加患兒臟器負擔,導致膽汁淤積,出現間接膽紅素升高[4]。
清肝利膽口服液中含有茵陳、梔子、金銀花等藥物,茵陳具有清熱利膽、清利濕熱功效,有增加膽汁分泌及膽紅素排泄、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有助于退黃;梔子具有減少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促進腸蠕動的作用;金銀花具有利熱解毒的功效,有促進腸蠕動、減少肝臟循環的作用[5]。所以,清肝利膽口服液對于減少膽紅素、祛除黃疸具有明顯治療效果。使用藍光聯合清肝利膽口服液治療新生兒黃疸,可以降低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含量,并將未結合的膽紅素異構化經腸道排出體外,促進患兒腸蠕動,減弱肝腸循環,增強藍光照射治療效果,提升臨床治療療效。通過給予清肝利膽口服液,縮短了治療時長,從而縮短了藍光照射時長,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了患兒家屬的經濟負擔。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日均降幅(55.69±20.14)μ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33.01±17.01)μmol/L,并且觀察組患兒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與張超雁[5]的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使用藍光聯合清肝利膽口服液治療新生兒黃疸,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患兒住院病程,有助于患兒的恢復及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雖然藍光照射聯合清肝利膽口服液治療患兒新生兒黃疸效果顯著,但藍光照射仍會導致患兒出現發熱、皮疹等副作用,因此如何避免其副作用的出現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