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道龍
(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黃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為洞角科原羚屬動物,也叫蒙古瞪羚,蒙古原羚,黃羚等。黃羊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蒙古國東部和內蒙古北部草原的一種特有的食草性野生動物物種。隨著草場退化、食物資源減少、偷獵猖獗、遷徙障礙等原因,不僅蒙古瞪羚的分布區域不斷縮小,而且數量也在減少。
黃羊是中國重要的資源動物,黃羊皮制作出的革光潤、輕暖,可以加工成皮衣、馬鞍等用具,其肉可食,味道鮮美,還能制成肉松和肉干,從前是草原牧民冬季的主要食物,黃羊角還可代替高鼻羚羊角人藥,它在草原生態系統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對黃羊的研究要全面系統。
歷史上,黃羊曾廣泛分布于蒙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中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草原、黑龍江省、吉林省西部地區、河北省北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和新疆等省區[1]。目前,有約一百萬只黃羊在蒙古國東部草原自由遷徙,而中國內蒙古北部草原黃羊基本滅絕。黃羊在中蒙邊境的狹長地帶,極少向境內移動[2],成為中蒙邊境特產動物。
據普查結果表明,二十世紀末期中國的黃羊僅有八千余只,黃羊的分布區域和數量也都在不斷減少,種群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加強對黃羊的保護與研究已刻不容緩。
黃羊的體形纖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顯粗壯,其頭部圓鈍,耳朵長而尖,尾短,具有眶下腺,與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成年黃羊的體長為100到140厘米,肩高大約為75厘米,體重一般在20到35千克之間。雄性黃羊頭上有一對帶環斑的角,角較短而直,呈豎琴狀,基部大致向上平行伸出,長度大約為三十厘米,雌性黃羊頭部無角。交配季節,雄性黃羊高聲鳴叫[3]。
黃羊很耐渴,有時可以幾天不喝水,其視覺和聽覺極其敏銳,像其它在草原上生活的羚羊一樣,行動敏捷,奔跑速度且持久,如果以7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奔跑,則可以持續1小時之久。由于奔跑的本領十分出眾,再加上各種感覺都十分靈敏,所以發現遠處的天敵后并不害怕,往往先凝視一陣,然后奔跑一段距離,回過頭來觀察一番,再飛速奔逃,轉瞬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黃羊角能制成各種纖細的工藝品,還可以入藥,黃羊角經過加工成藥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的功能,主治溫病高熱神昏、小兒驚風、癇癥、中風等,特別是解熱作用和抗驚厥作用較為明顯。①黃羊角能解熱退燒,特別是對小兒感冒時出現的高熱和頭昏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把黃羊角用清水煎制以后,直接服用,會讓過高的體溫很快降下來,能起到良好的退燒作用;②黃羊角也有良好的抗驚厥作用,它能平肝息風,也能清熱解毒,對人類因高熱引起的神昏不清和小兒驚風都有良好的治療功效,另外也可以用于人類中風的輔助治療,治療功效十分明顯。
黃羊肉可食,味道鮮美,還能制成肉松和肉干,從前是草原牧民冬季的主要食物。南江黃羊是我國經人工選育而成的肉用山羊新品種,不僅繁殖率高,產肉性能好,而且耐粗飼性強,被譽為亞洲第一羊。以江南黃羊為例,其的肉[4]有以下特點:①三高,即蛋白質、熱能值和必須氨酸中谷氨酸含量高;②兩低,即脂肪率、膽固醇低;③肌纖維直徑細;④營養豐富,羊肉含人體必須氨基酸全面;⑤適口性強,鑒于南江黃羊肉質細嫩多滋口感好,膻味小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黃羊是中國重要的資源動物,用黃羊皮制作成的皮革光潤、輕暖,具有綿羊皮山羊皮兩方面的優點,可以加工成皮衣、馬鞍等用具。黃羊的板皮具有板面寬大,粒面厚薄均勻較綿羊皮平細,抗張力強,與山羊皮接近,延伸率高,成革性能好等特點,是制造高檔服裝的重要原料皮之一。
例如四川黃羊皮[5]的粒面細致,乳頭層和網狀層的厚度比例適當,部位差較小,主要表現在頸部厚,腹部薄,抗張強度高,類似四川銅羊的優質原料皮。黃羊皮的脂腺比較發達,但是真皮層中幾乎沒有游離脂肪細胞存在。針對黃羊皮的組織結構特點,不應使用山羊皮或者綿羊皮的鞣制方法,在制革生產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制作高檔皮革。
在我國,導致黃羊數量的減少不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歸結起來主有草場退化、食物資源減少、偷獵猖獗、遷徙障礙等因素。其中遷徙障礙是近幾年來對黃羊影響較大的因素。中蒙邊境線上設置的舊鐵絲網這會嚴重阻礙黃羊的南北遷徙。由于繁衍,覓食,應變氣候變化等原因,黃羊需要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遷徙,這會使黃羊無法及時南遷或北遷,可能造成黃羊的大量死亡。
十多年來,黃羊數量急劇下降,如何有效地保護和管理好現有黃羊并使黃羊得到有效繁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不少人認為建立國家保護公園或以黃羊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以及堅決打擊非法盜獵,非法運輸黃羊的違法行為是保護黃羊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