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愛寧
(天津市黃河醫院兒科,天津 300110)
在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中,除細菌外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隨著近年來檢驗方法的逐步改進,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又有新的病毒被發現,如人偏肺病毒(hMPV)和人博卡病毒(HBoV)。HBoV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呼吸道致病病毒,是一種無胞膜、單鏈線狀DNA病毒,其復制完全依賴于宿主細胞。目前檢測HBoV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普通聚合酶鏈反應技術。HBoV主要感染小兒呼吸系統,引起小兒上、下呼吸道感染。也可與其它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還可以感染消化系統,引起胃腸炎等。HBoV感染在全球范圍內分布,發病率為1.5%~22.5%,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冬季和夏季較多。易感人群主要為16~24個月小兒。感染癥狀表現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喉鳴、喘息、呼吸困難以及嘔吐和腹瀉等。咳嗽為刺激性干咳,導致鼻炎、咽炎、喉炎、扁桃體炎、中耳炎、支氣管炎、肺炎以及胃腸炎等。治療以抗病毒對癥支持治療為主。病毒樣顆粒疫苗是目前HBoV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現對HBoV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是首次被發現能感染人類的病毒,瑞典學者Tobias Allander在2005年9月采用隨機PCR擴增、測序的方法對54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檢測,發現17例患兒體內有一種新病毒,命名為人博卡病毒(HBoV)[1],屬于細小病毒亞科博卡病毒屬。這一發現,改變了30年來一直公認的理論,即細小病毒B19(B19V)是細小病毒科中唯一感染人類的病毒。隨后澳大利亞學者Sloots等也從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樣本中檢出HBoV[2]。2005年10月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檢測72例1歲以內小兒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痰液標本,發現有6例HBoV呈陽性[3],顯示HBoV可能與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有關。這也是我國首次關于HBoV的報道。
據目前研究,HBoV是一種無胞膜、單鏈線狀DNA病毒,直徑為20~26 nm,其復制完全依賴于宿主細胞。HBoV的基因全長約為5.2~5.3 kb,基因組含有4個功能蛋白:NS1(非結構蛋白)、VP1和VP2(均為衣殼蛋白)、NP1(核蛋白)。HBoV有4種型別,其中1型被認為與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而2型、3型、4型,尤其是2型與急性胃腸炎密切相關[4]。
HBoV感染在全球范圍內分布,發病率為1.5%~22.5%[5],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冬季和夏季較多。易感人群主要為16~24個月小兒,感染部位主要在呼吸道,其次在消化道。可單獨感染,也可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自從2005年HBoV被發現以后,在美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沙特、阿根廷、芬蘭、韓國、挪威等國家檢出HBoV感染[6]。美國檢測了1 474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其中HBoV陽性82例,發病率為5.6%,年齡小于1歲的患兒占62.9%;意大利檢測了240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其中HBoV陽性29例,發病率為12%,主要年齡為14個月~2歲;加拿大檢出的陽性率為13.8%;澳大利亞為5.6%;沙特檢測了呼吸道感染患兒,2012年1月~2012年5月80例,陽性率為22.5%,遠高于其他國家;阿根廷HBoV的陽性率可達21.5%。消化系統感染:芬蘭檢測了877例14歲以下急性胃腸炎的患兒,糞便標本中陽性46例,陽性率為5.2%;韓國檢測陽性率為10%。
我國多個地區有檢出HBoV的報道,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呼吸科選取2009年2月~2010年1月1 885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兒,檢測到145例陽性,陽性率為7.69%[7],其中單純HBoV感染120例(82.76%),其他病毒混合感染25例(17.24%)。HBoV檢測陽性率高峰在秋季,患兒平均年齡為23個月,較RSV、hMPV感染患兒年齡大。三種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特征相似,但RSV感染患兒以氣促和喘息多見,HBoV感染患兒以發熱更多見。HBoV感染的流行病學與RSV、hMPV不同,臨床特征也不完全相同。程遠等分析了廣州市2010年1月~2013年1月5歲以下兒童,患兒因喘息住院,咽拭子PCR檢測陽性627例,結果檢測出RSV、hMPV、HBoV陽性共286例,其中RSV173例(27.59%),hMPV70例(11.16%),HBoV43例(6.86%)[8]。0~5歲以下喘息性疾病患兒RS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節,hMPV主要在春季流行,HBoV主要在夏季流行。李奇鳳等分析了烏魯木齊2010~2011年兒童下呼吸道感染525例,鼻咽抽吸物陽性率為8.4%,HBoV感染患兒年齡集中在0~3歲[9]。肖霓光等報道了長沙地區2007年9月~2008年3月收治的773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兒童的鼻咽抽吸物樣本,進行HBoV病毒NP1基因檢測,將PCR陽性產物測序,HBoV陽性87例,HBoV感染患兒年齡為16月~5歲半,冬春季流行[10]。
HBoV感染后可出現發熱、咳嗽、喘息、呼吸困難、寒戰、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主要表現為急性鼻炎、咽炎、中耳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或胃腸炎等。
李秀云等報道了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昆明地區6所不同區域醫院就診的病例,5歲以下兒童博卡病毒感染患兒鼻咽拭子標本550份,結果HBoV陽性18份,檢出率為3.3%;在18例HBoV陽性的標本中,與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17例,占陽性標本的94.4%[11]。與HBoV混合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流感嗜血桿菌,HBoV感染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和喘息。李蓓荃等報道了3 82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痰標本,共檢測到HBoV 272例(7.13%),主要引起支氣管肺炎(85.9%),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96.63%),主要為陣發性干咳、喘息(46.07%)、發熱(56.18%)[12]。與RSV相比,HBoV感染患兒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比例、C-反應蛋白(CRP)均高于RS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BoV有單獨的致病性,與RSV相比在,其年齡、季節分布、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等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維等報道了天津市兒童醫院2008年8月~2009年7月門診急性腹瀉患兒,年齡2個月~4歲,檢測364份糞便標本,陽性率為3.3%(12/364),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發熱等癥狀[13]。陳惠芳等共納入8篇文獻9個研究,探討HBoV感染與急性胃腸炎的關系,進行Meta分析,結果HBoV感染與急性胃腸炎發病存在相關關系,其中HBoV1和HBoV2感染是急性胃腸炎發生的危險因素[14]。研究發現,呼吸道HBoV檢測陽性的患兒,伴有腹瀉癥狀的占16%[15]。HBoV與輪狀病毒、諾若病毒、星狀病毒的混合感染率較高。
HBoV感染的治療以抗病毒對癥支持治療為主。發病早期(48 h內)口服磷酸奧司他韋(達菲)效果較好,用阿糖腺苷和喜炎平靜脈滴注有效,同時可以霧化吸入布地奈德以改善呼吸道癥狀,口服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液止咳,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及金振口服液等對癥治療均可以起到一定效果。預防是降低HBoV對人類健康危害最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種是感染性疾病預防的主要手段,有研究顯示,病毒樣顆粒結構與野生病毒極其相似,且無體內復制能力,安全性好,可替代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用于預防疾病的感染[16],因此病毒樣顆粒疫苗是目前HBoV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