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雷,盧陽陽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迅速發展,高速公路的環境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進行高速公路綠地改造過程中,設計人員應結合海綿城市理論,堅持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明確設計標準,控制好整個設計過程,滿足海綿城市發展要求。本文首先分析海綿城市工程的改變,接著將大型高速互通改造成市政立交海綿城市工程設計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利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吸附功能,具體指城市的雨澇調蓄能力。海綿城市就是希望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彈性,能夠適應多種環境的變化,抵御各種自然災害,降低經濟損失。在降水期間,海綿城市能夠發揮吸水、蓄水、凈水的作用,在干旱的季節,能夠把儲存的水釋放出來,有效利用。根據海綿城市的理論,實現了自然途徑與人工建筑的完美結合,能夠保證城市排水防澇的安全,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做好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城市生態性的建設。本文主要針對大型高速公路互通改造成市政立交海綿城市工程設計進行研究,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立體交叉主要是指兩條或者兩條以上路線在不同平面交叉的人工構造物。其中互通式立體交叉就是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的道路在不同平面上的相互交叉,還包括相應的匝道。在進行高速公路立體交叉工程施工過程中,占用較大的面積,結構實體非常龐大,需要投入較多的費用。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會呈現不同形式的交叉,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滿足大規模車流量行駛,保證車輛快速安全地運轉。
大型高速互通立交的設計過程,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在進行主干線公路相交點設計過程中,需要做好互通立交設計;(2)要根據沿線城市布局和發展規模進行全面的發展規劃設計;(3)要控制好互通立交之間以及與其他設置之間的距離;(4)需要避開文物古跡或重要的旅游資源;(5)需要建立在地質水文穩定的區域內。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里程不斷增加,高速公路建設技術水平也不斷提升,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但在我國高速公路工程設計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1)土石方工程建設規模巨大。在我國高速公路互通交叉設計過程中,為了追求平緩的縱斷面,在工程實際建設過程中,就會嚴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并且產生很多的工程建設垃圾,污染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對沿線的景觀設計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根據歐美國家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設計的經驗,一般會按照自然起伏的地形,避免出現較大的釋放工程,這樣既可以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又可以設計出優美的自然景觀。
(2)高速工程互通交叉人工建筑物外觀不美觀。在我國進行高速公路互通改造設計過程中,由于采用傳統大挖大填的方式,為了保證工程安全,需要構筑更多的混凝土支護建筑物,其中體積較大構筑物不僅外觀丑陋,而且會破壞原來的植被,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3)植被保護不到位。就目前而言,在進行高速公路互通工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非常重視植被的保護,并且設置相應的綠色防護帶。但是在面積較大的高速互通立交綠地景觀設計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街頭綠化的設計思路,過度追求形式美,沒有充分考慮到植被恢復和自然景觀美化等問題,導致景觀設計形式雷同,綠化植物種類單一,增加了實際的維護成本,不符合海綿城市工程設計的理念,也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違背。
(4)景觀設計方式落后。隨著我國高速公路里程不斷增加,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在高速公路立交綠化景觀設計過程中,與國外相比,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在進行大型高速公路互通改造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根據海綿城市的理論,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周邊的影響因素,滿足當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為了提升改造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需要做好相關資料的搜集。(1)在進行基礎資料搜集過程中,需要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基地情況、土地資源、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條件以及植被情況進行分析;(2)做好現場的勘察工作,主要包括區域位置、自然景觀、地域文脈以及城市景觀狀況。
(1)生態優先的原則。在進行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根據海綿城市的理論,控制好綠地的面積,恢復已經破壞的濕地,根據周邊生態環境的特點,堅持生態優先的設計理念,實現人工工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
(2)整體性的原則。在進行高速公路互通改造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從周圍環境、城市綠地整體系統出發,結合實際情況,分析高速公路互通改造的整體情況,樹立良好形象,體現設計的特色,對大型互通高速公路互通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發揮其重要的功能。
(3)景觀個性化的原則。在進行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綠地規劃過程中,需要體現景觀的特色和鄉土風味,滿足實際設計的要求。
(1)具有良好的開放空間。在進行大型高速公路互通改造設計過程中,需要從生態學和景觀學的角度,堅持低影響開發的理念,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提升海綿城市的品質,要求設計人員需要堅持安全性的原則、滿足高速公路互通防洪排澇的原則、系統性的原則以及強制性的原則,從而對工程進行全面統一的規劃。
(2)做好地形處理。在進行地形處理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結合周圍環境的特點,控制好設計坡度,做好排水工作。對大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設計而言,為了避免對周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提升觀賞效果,針對挖方較大的區域,可以設計成自然式的水池,在雨季可以發揮蓄水的作用,在旱季可以發揮放水的作用,建立濕地景觀,獲得良好的景觀效果,滿足海綿城市理論的要求。
(3)在進行植被實際設計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原有的自然植被,可以利用樹木種植控制外界的侵蝕。為了提升設計的效果,可以種植一些具有耐性很強的野草,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工程建設投入,而且還可以獲得良好的景觀效果,實現人工構建工程與自然界的融合。
(4)水體的設置。在進行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改造設計過程中,需要處理水體與自然植被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自然的河流湖泊,構建完善的水體生態系統。在干旱地區,高速公路互通改造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水體,滿足實際設計要求,發揮海綿城市理論的指導作用。
(5)由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改造設計的特殊性,設計人員需要設計良好的視景結構,保持優美的視線通廊,提升景觀設計效果,處理好城市地標、建筑結構、城市綠地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給人良好的景觀感受,讓人們更好地享受城市的景觀。
綜上所述,在進行大型高速公路互通改造成市政立交海綿城市工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海綿城市的理論,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處理好細節工作,提升實際景觀設計的彈性,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董 征,許 靜,高 璐,等.“海綿城市”理論內涵及實踐研究[J].城市住宅,2017,24(7):6-10.
[2]陳文術,江 浩,上官方京.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三亞同心家園周邊綠地設計研究[J].綠色科技,2017(13):40-42.
[3]鄭華旭.基于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的高速公路立交互通綠地景觀設計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7,11(2):43-47.
[4]羅榆淇.高速鐵路景觀廊道可持續雨洪管理LID-BMPs設計研究[D].昆明:西南交通大學,2017.
[5]勞淑玲.海綿城市中植物的選擇與應用——以佛山市魁奇路東延線二期工程西龍立交海綿城市綠化工程為例[J].現代園藝,2017(3):88-89.
[6]方登麗,劉明祥.南方地區海綿城市工程建設應用實例——以深圳市碧嶺濕地工程為例[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6,34(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