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練達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城市活力空間是指城市居民樂于聚集和使用的空間,這些空間通過演化激發城市的經濟增長力和商業吸引力來優質城市結構,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保證。活力空間采用追求豐富的設施內容來加強城市發展的公益性與商業性是多元化區域的重要媒介。
城市記憶是基于城市活力空間的敷設,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 哈布瓦勒提出受到社會及建筑學界的廣泛關注。隨后“城市復興”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不斷實踐和探索。1999年理查德· 羅杰斯在“城市工作專題小組”提交了一份提名為《邁向城市的文藝復興》(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的報告,報告指出:“城市復興不僅僅是數字和比例的關系,而是要創造人們所期盼的一種高質量和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面對城市發展的結構轉型,生動型的場域應根植于記憶建構下的城市設施來完成。好的公共藝術和城市景觀成為塑造活力空間的不二法門。
公共藝術即指在開放空間里能讓人觀賞、參與和使用的藝術品、藝術行為或藝術設施。中國最早出現公共藝術的概念源于上世紀80年代.其形式主要表現在雕塑方面,經過30年的發展和改變,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逐漸豐富,并開始向空間改造和環境建設上靠近,其意義已不單純是集中創造某種實物進行的實物塑造,而是為激活空間、添加場所精神和場域文化進行的藝術創造。并通過物化媒介傳達思想,改善人們的價值觀進而使人與環境產生共鳴,享受城市的藝術氣息。
公共藝術的形式多樣,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包含建筑、雕塑、城市家具、繪畫、裝置等。其形式不止是審美和品味的價值提升,而是通過藝術感召加深人們的精神訴求來傳播文化搭建人與公共區域的互通關系。根據近幾年的實踐表明,好的公共藝術都是依托在城市記憶的建構下完成的,使公共藝術在不斷介入環境空間的發展中獲得認同。
公共藝術具有公共性和激活性,它既可使沉寂的社會恢復生機,也可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成為精神與文化傳播的催化劑。成為塑造城市功能,城市經濟與都市情感的強大引擎。
(1) 重塑城市功能:即基于城市總體的規劃方向,明確城市的活力空間,利用城區老工業和交通設施植入公共藝術來調整城市的功能結構。例如上世紀80年代,美國高線公園的項目就是利用區域空間調整將面臨拆除的城市鐵路設計成花園廊道,同時又改造了舊建筑的內部空間,將廢棄的廠房變成小劇場方便人們的活動和即興表演。尤其在重要的景觀節點上設立觀景平臺讓來往的民眾從多方位的視角上捕捉城市的美景,成功地激活了曼哈頓的視域空間和城市記憶。
(2)重塑城市經濟:即注重業態選擇,以城市空間場地為依托敷設公共藝術實現盈利。另外采用文化產業樹立城市品牌和商業空間,通過建立博物館、大型商業中心、城市綠地為城市空間注入人流。例如,西班牙畢爾巴鄂市就是采用文化為主導的發展策略建造了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該館無論在設計和造型上都采用了新型的手法,整棟建筑猶如熊熊火焰將西班牙的熱情與活力展現地盡善盡美。1997年博物館建成后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第一年接待參觀人數就高達132萬次,這其中僅門票收入就占全市財政收入的4%.成為該地區的龍頭產業,使名不經傳的畢爾巴鄂成為西班牙重要的旅游文化名城。
(3) 重塑城市的情感:即加強人性需求,將藝術片段植入到城市設施,城市交通等設計中去,突出都市文脈與內涵價值,幫助人們喚醒城市的記憶。如北京南鑼鼓巷的地鐵公共藝術就是汲取《北京· 記憶》的歷史片段來重現老北京的藝術風貌,在地鐵公共空間中收集和安置一些代表北京風味兒的老照片、琉璃、鼻煙壺等物件有效地將公共藝術介入到地鐵空間延續北京的歷史風貌,加強城市空間的人情與活力。
綜上所述,在以文化為主導的城市記憶活動中,公共藝術規劃承載著文化特性與時代使命,它不僅記錄著關于城市記憶的活動風貌,同時也表現著豐富的藝術形式,幾乎在城市建設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事物。公共藝術以其獨有的公共性和激活性使人與環境產生溝通和交流,也為提升經濟,推動社會和諧,增強區域的認同感,促進城市文化的繁榮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區域建筑遺產,文化產業,人文產業等資源進行整合,使已有的文化資源獲得合理的利用和升華,不但加強城市的趣味性,而且賦予了每個活力空間的特殊意義。
在提高都市空間環境和改善城市建設的發展中,單純的功能主義已不再適合城市的發展需要。面對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公共藝術所肩負的時代考究和文化伸縮為激活和解碼城市公共空間,推動和介入城市公共環境產生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現階段的公共藝術還處于較低的發展時期,大多數城市的公共藝術還停留在裝飾空間和美化環境階段,在介入城市問題等方面還很被動。想要完全突破裝飾層級的瓶頸,激活和保留記憶建構的活力空間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相信在不就的將來,我國的公共藝術發展必然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