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前言:回顧我國整個近現代美術史的發展可見,美術教育的進步和徐悲鴻及其美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可以說離不開他的努力。他努力將以往繪畫進行完善,其提倡以素描為前提,結合西方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體系,這影響了未來的走向,是其發展的開拓者。
進行院校教學是他實現美術教育的一個典型,也可以說貢獻及影響最大。他經過多年的工作,已經成立了自己的美學思想。首先強調“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畫好一幅畫一定要先擁有素描方面的能力,有著嚴格的態度和訓練方法。其次堅持把科學、理性、求真的精神加入其中。既要有嚴謹、理性的科學思維,也要有美術的靈感和想象。走后還提出了“新七法”,其在方位、比例、顏色、動作、深淺、性格及神情有所要求。體現了高標準,對步驟進行簡單的描述,綜述出一套理論,對靜物進行素描有立竿見影的影響作用。這漸漸變成了特有的理念。同時,他還提出應以人為中心,在教學實際中鼓勵同學聯系生活,結合大眾,利用社會功能。在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中有著很大的積極影響。
從辯證方面來講,我們不能完全的認為他的美學思想就是正確的,以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美術教育發展的情況來講,它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不足,比如傾向于教條式的教學模式,導致教育的形式過于乏味,學生的思想被限制。即使藝術的本身的作用就是展示給大眾的一種多元化的文化,但我們不可以就這樣求全責備,他的藝術主張就當時的社會實際,應那時的需求,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環境的改變和藝術家自身等多種原因的作用下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按照實際來辯證、一分為二地看待他的美學思想。
第一,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在經驗中慢慢的形成了思想主張,對我國美術教育的進步做出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所處的年代,政治的格局相對動蕩,人民不團結,因此需要愛國人來形成新的路徑,無論是政治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希望有徐悲鴻這樣的人出現。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充滿愛國的情懷,我們從他的所做的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這種情懷。
比如他在所做的《奔馬圖》中,因為其本身對馬情有獨鐘,認為有民族振奮之意,他把自己的思想賦予馬來呈現,傳承出一種積極樂觀、御風馳騁的態度。國家的振興和民族的進步均要有這種不怕限制、努力向上的態度。他所主張的思想體現出了那個年代的新文化特點,提出新的素描造型理念、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培養自己的學生時,不但對他們的繪畫學習進行教育,還對他們自身文化素質的提升側重,認為學生要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才可將作品中的內容得以充分表現,不然,如果讓學生只進行單獨的技藝教育不滿足國家的需求,這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將越走越遠。他還是一位有積極心態、創新能力強的教育家,在他看來學生應多向、多元化,符合時代的要求,滿足國家的需求。后人不斷的對其進行完善和運用,人才倍出。同時,前輩的傳教士作品的宗教和政治含義太深厚,不能被我國群眾接受,藝術品的展示活動相對不多和美術館等方面的設施相對較少,針對這種情況,他解決了傳統的歷史限制,制作出大量的素描、有著新文化特點的油畫和新中國畫等一系列作品,加快和成立了以現實主義為前提的美術教育,努力建議進行美術館建設和進行展覽活動等,更以其藝術和德行使廣大群眾從中受益,提升了我國大眾的鑒賞能力和藝術素養,使我國在這方面有了極大的進步。他還憑著堅持不懈的毅力克服了一切的困難,在美術的教育實際中進行改革,加快了我國此方面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
第二,當我們看到他的美學思想對我國美術教育方面所形成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對那些批評視而不見。目前的繪畫在整個的文化系統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體現著一個國家的面貌,時代的發展,藝術潮流。目前,哪些批判者認為他的主張墨守成規,較片面的強調歐洲繪畫的真實性,卻對我國本土藝術的民族性、獨特性、現代性不注重,在某種意義上,限制了我國美術的現代化前進。在那時的藝術評論家認為,他的思想主張對整個美術的發展不重視,在教學上思想相對不夠開闊,他堅決地反對 20 世紀早期巴黎先鋒派的形式,一致認為素描是所有造型藝術的前提,對我國畫寫意的造型特點不注重,使傳承下來的水墨畫享受在美院教育中被忽視幾乎不見。從辯證方面來講,美術教育的模式本就應該是多元和開放的,美術本身就是存在著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的,其各種形式之間能夠互相的滲透,補長取短相互借鑒,只有這樣方可制作出真正的美的作品,這樣才可以幫助培養出更多的相關人才。
徐悲鴻由于對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獻身其中,培養出了大量的中國美術界的佼佼者,成立了自己特有的教學體系,為我國社會孕育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他的所有努力促進了我國美術的發展,也對現代中國美術教育存在著很好的借鑒和學習價值,是美術教育歷程中的非常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