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愛,范東威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00)
不同民族擁有各自獨特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其中體現出的內涵與精神是該民族長期積淀的民族之魂?,幾迨且粋€擁有數千年發展歷史的民族,歷經長期的自身文化養分積累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汲取,形成了本族文化?,幾逦幕莫毺匦詷嫵闪酥腥A民族文化多樣性不可缺少的一環。傳承瑤族文化是保持其民族身份獨立的必行之路,也是維持中華民族文化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1942年,民族學家岑家梧親自進入瑤麓,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對各個問題進行充分調查,只完成了一篇簡短的調查報告《瑤麓社會》,收錄于《西南民族文化論叢》一書。該文記述了瑤麓的村落構成、經濟生活、氏族組織、婚姻家庭、宗教生活及與其他民族的關系,雖然內容較為簡略,缺乏深入分析,但卻是了解過去閉塞狀態的瑤麓社會的極為寶貴的資料。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關于青瑤文化的學術研究。文中簡要提及瑤麓人的織布、染布、蠟染、刺繡工藝,和女子的花衣。
荔波縣民族事務局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喀斯特山區瑤族人》出版于1987年,介紹了荔波縣三支瑤族的族源和發展史、社會經濟、民俗文化和民族現狀,是一本普及性質的讀物,其書正文前附有三支瑤族八十年代的服飾形象插圖,正文部分也有相關文字介紹。
黃海的人類學研究著作《瑤山研究》以荔波縣瑤山鄉的白褲瑤和瑤麓鄉的青瑤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理論,詳盡論述了荔波瑤族的生存歷史、經濟、社會組織、文化教育、語言、服裝、節日、婚姻家庭、喪葬禮儀、信仰,資料翔實,分析全面。其中,“背牌與獵裝”一節結合瑤族神話和傳說對獵裝和背牌給予文化層面的解讀,并專門介紹了瑤族的蠟染工藝,將荔波瑤族服飾上的紋樣進行解構分類和意義解讀。
在實地工作中的民族調查基礎上,黃海另著的《瑤麓婚碑的變遷》是一部關于瑤麓瑤族婚姻形態演變發展的著作,一方面,書中呈現了許多搜集自瑤麓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歌謠和風俗,另一方面,在追溯青瑤婚姻形態變遷史的分析中,作者不局限于青瑤人的口吻,旁征博引,梳理出青瑤歷史上可能出現過的種種婚姻方式。另外,書中附有大量青瑤服飾形象的照片插圖,以女子形象居多,是研究青瑤服飾極為寶貴的資料。
彭兆榮先生分別于1991年和1995年先后兩次對瑤麓的青瑤社會進行田野調查,并與學生牟小磊、劉朝暉合作撰寫了《文化特例——黔南瑤麓社區的人類學研究》一書,這是第一本關于瑤麓社會或青瑤(書中稱為“青褲瑤”)支系的專門論著。作者從人類學的角度,以嚴謹的態度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對青瑤的族源,和瑤麓社會的自然和人文生態、人口演變、農業系統、家庭結構、婚育、社會組織與結構、文化認知系統和文化變遷等方方面面進行了深入的溯源和剖析,意義重大。其中,第九章“文化變遷”中對青瑤男女服飾做了簡單描述,并記述了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人們對于民族服飾觀念的轉變過程和相關事件,是研究青瑤服飾變遷極其寶貴的歷史材料。
此外,作為同一研究課題的不同闡述角度,彭兆榮還同時出版了一本散文風格的考察筆記《寂靜與躁動——一個深山里的瑤族》,以及劉朝暉的碩士論文《社會變遷中的環境與文化:瑤麓社會適應性變遷的個案研究》、牟小磊的碩士論文《“中國少數民族”的族性過程與研究策略:以貴州省荔波縣瑤麓瑤族鄉青瑤為例》,這些著作對于《文化特例》一書都具有補充性的參考價值。
關于青瑤的民族服飾,還有其他一些文獻中有零散的介紹??嗣舻摹冬幾宸棥芬晃膶Π籽潿帯⑶喱?文中稱“青褲瑤”)、長衫瑤、紅瑤、盤瑤、油邁瑤等貴州世居瑤族支系的服飾進行了整體而較為清晰的梳理。其中,對青瑤服飾的色彩、款式、配飾、紋樣、制作規格、工藝均有介紹,但由于篇幅和結構所限,細節描述終究失于籠統,也缺少附圖。文中關于青瑤服飾的描述參考了《月亮山民族調查》、此外,玉時階的《瑤族文化變遷》一書也介紹了青瑤服飾的一些基本特征。
從數量上來看,目前關于瑤麓社會和青瑤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相關專著更是寥寥可數,僅有黃海和彭兆榮兩位學者對青瑤社會文化進行過比較全面、專門和深入的課題研究,但遺憾的是,在二人著作的巨大篇幅中,涉及青瑤民族服飾的內容均著墨不多,只能算作是一筆帶過。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則僅著眼于青瑤文化的一隅,多以學術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而且大多數研究目光集中于青瑤獨特的婚喪禮儀,對青瑤民族服飾并未留以特別關注,通常僅作為背景信息進行陳述式交代。關于青瑤文化傳承的研究往往失之保守和不得要領,例如,罔顧鑿壁談婚的形式已經不符合現代文明和生活方式變遷的實際,生硬地談如何傳承特色婚姻方式。民族服飾作為當下青瑤社會生活中依然保持存在且地位特殊的傳統文化內容之一,卻著實為學術研究的一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