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瀝粉畫在現代裝飾繪畫當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度,作為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瀝粉畫通過其特殊的表現手法達到了裝飾美感,獨特的工藝性也更加豐富了裝飾繪畫的形式內容。
瀝粉畫的表現形式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建筑漆藝,戰國時期的漆工匠人在木質結構的建筑上進行彩繪,使建筑更加耐得住風雨的侵蝕。清代的宮廷、寺廟已經廣泛地使用建筑彩繪來區分等級。一路走來,瀝粉工藝不僅豐富了我國傳統藝術而且瀝粉所增加的畫面立體感,使得整個藝術作品華貴、獨特、具有趣味性。瀝粉畫的繪畫媒介是凸出于平面的線條,上色時以特殊配制的瀝粉作為色彩與色彩之間的分割界限。作畫過程中根據事先繪制好的底稿,將瀝粉從特制的工具中壓出,滴瀝在畫板上,瀝粉的順滑程度與粗細需要繪畫者長期的練習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整個瀝粉過程是力量與技巧的相互結合?,F代瀝粉畫的填色一般使用丙烯顏料。丙烯在完全晾干之后具有很好的粘性和彈性,不易脫落或開裂,還具有耐水性并且可以繪制于各類物體,長久保持原有的色彩。
壁畫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國源遠流長,已知最早的壁畫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發展到秦漢時期,壁畫分為了墓室壁畫和宮殿壁畫。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使得佛教壁畫逐漸繁榮。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繁榮,壁畫迅速發展,大致分為石窟壁畫、墓室壁畫和寺觀壁畫三大類。進入宋元時期,寺觀壁畫與墓室壁畫更多的成為了壁畫創作的主體,而山西永濟的永樂宮壁畫就是這一時期寺觀壁畫的典型代表。
作為元代寺觀壁畫最高水平代表的永樂宮位于山西芮城,整個壁畫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分別繪制在三清殿、純陽殿、無極殿和重陽殿中,其中三清殿是永樂宮的主殿,描繪的是道教神仙朝元的盛況,人物動態形象生動,彼此呼應。永樂宮壁畫氣勢宏偉,線條豐富流暢,色彩艷麗,人物形象生動,繪畫技法高超,是我國寺觀壁畫的曠世之作。永樂宮壁畫在沿襲唐宋繪畫風格的同時,在各個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突破與進步并且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藝術審美與道教文化相結合經過元代民間藝術家的集體創作呈現于后世,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
永樂宮壁畫整體以線造型,以嚴謹、有力、流暢、簡練的線條表現繪畫內容。線條頓挫起伏,疏密有致,剛柔并濟,具有概括性與裝飾性,畫面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同時承繼了唐代的富貴華麗,宋代的周密嚴謹展現出線描的最高水準。以《朝元圖》中的“天尊”人物為例,衣帶飛舞飄逸,刻畫精細其中采用了多種線條類型,如直線、水平線、垂直線等,以此突出人物的莊重與高貴,體現莊嚴剛毅的氛圍。而瀝粉畫的特點之一就是將粉膏擠壓于平面使其凸出,再使用毛筆將金粉或銀粉描畫在突出的瀝粉線上,使線條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獨特的審美趣味。瀝粉的操作有一定難度,要注意擠壓瀝粉的速度和力量使瀝粉線條突起于平面但線條平穩又具有運動態勢產生特殊的裝飾感。在描畫瀝粉線條時要全方位立體涂繪不能留白,這樣才能使最終完成描繪的線條立體、生動、華麗,整個畫面整體性強。
永樂宮壁畫中的線條通過瀝粉工藝的處理,進一步增加了華貴莊重的裝飾美感,對比中有統一,統一中有變化,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為傳統壁畫形式增添了新的生命和藝術語言。
色彩可以傳達出自身獨特的情感,色彩要素使得裝飾繪畫具有更深度的情感和視覺審美。永樂宮壁畫的色彩運用注重整體感,主要運用統一的色調使畫面莊重、嚴肅表達出“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以《朝元圖》為例,色彩上使用赭石與土紅來平衡主色調的石青、石綠,整個畫面氣勢磅礴、莊重古樸。瀝粉畫作為裝飾繪畫的種類之一,設色上可以不以光源色為標準,也不以寫實色彩為主題而是更多的使用理想色、象征色、情感色、關系色按照創作意圖,通過色彩配置追求富于裝飾性的色彩效果。在創作上,可根據瀝粉畫幅面大小、展示環境、欣賞受眾等進行色彩配置。如可以將永樂宮壁畫原圖的色彩純度和明度降低,使高飽和度的色彩轉化為時尚的灰度色彩,增加畫面的裝飾感。同時根據創作需要利用不同色調打造不同的畫面氛圍,提高受眾的接受度,激發觀賞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共鳴。瀝粉畫的色彩看似創作者隨心所欲實質上處處設限,必須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才能實現傳統壁畫與瀝粉畫的創新表現,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永樂宮壁畫歷經千年,作為傳統寺觀壁畫的代表,堪稱集想象力與藝術技巧為一體的珍貴藝術文化遺產。將永樂宮壁畫運用于瀝粉畫的創作當中,不僅豐富了瀝粉畫的內容與題材,也可將壁畫這一傳統藝術形式通過新方法、新手段展現在大眾面前,讓更多的人去關注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瀝粉畫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但是藝術創作者不能單純束縛于傳統,更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追求創新。當今社會文化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傳統工藝與新材料、新思維的的創新運用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廣泛的創作空間。新時代的藝術家應合理運用裝飾材料和裝飾手段結合裝飾美法則滿足大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