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陽
學生的責任教育,應以國家的發展、繁榮為終極目標。它必須有可操作性的行為教育實施途徑,不能僅停留在口號式的說教上。這就使得責任教育在方法和途徑上要從細小的行為習慣和處事態度上著手。
一、細節上的行為更能體現責任意識
有一天,上課鈴響的時候,黑板還沒有擦,這時一個學生看到筆者在教室外等候,便走上講臺去擦黑板。等他把黑板擦完后,筆者走進教室問:“今天誰值日?”一個學生說:“是陳同學。”這個回答讓筆者想到高中時曾學過的一位校長的演講稿《天下興亡,我的責任》。他在這個演講中說,如果在他的學校有學生作出類似的回答,就要受到批評;他的學生會說“老師,對不起,這是我的責任”,然后去擦黑板。他對為什么要受到批評進行了解釋:在學校,學生首先要有集體責任意識,不把責任推出去,而是攬過來,這才是教育。所以,在他的學校,如果學生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會把它當成自己的事去做。
像這樣的事,很多教師不是第一次遇到。事實上,大多數學生都會注意到黑板未擦,甚至連值日生也會注意到,為什么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很少有學生會主動站出來去完成一件看似不是其分內的事呢?這件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有責任的。當學生們都不去履行這個責任時,所有學生的權利也都會受到影響。
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責任教育的缺失。學生的責任教育需要從大處著眼,即在道德高度、人生觀和世界觀方面進行教育,但不是簡單的說教;同時,應從小處著手,從細節和日常的生活教育出發,對學生進行教育。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然而,在很多旅游景點,每當游客走后,各種垃圾、涂鴉,甚至各種“宰客”的行為經常成為媒體曝光的對象。不丟一張廢紙,撿起一張廢紙,是一個人文明素質的體現,也是對他人、對自然、對文化尊重的體現。這種細小的行為就是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二、承擔細節上的責任會使社會更加和諧
近日,看到一個國外視頻:在一條擁擠的街道上,三條車龍緩慢前行,此時一輛救護車呼嘯而至,位于車道兩邊的車立即自發向路邊盡量靠近,中間車道的車也往兩邊靠,在很短的時間內,中間車道全部讓出,救護車暢通前行。
不能占用應急車道,在有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執行公務時應主動避讓,這是基本常識。而反觀我國,占用應急車道,或不主動避讓特種車輛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于細節上的責任意識不高。設想,如果“湊足一撥就過馬路”“應急車道沒有車可以走”這樣的想法成為大眾的想法,那么當這“一撥人”形成一定影響時,一定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傷害。因為這些細節上的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損害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如果整個社會都漠視個人細節上的社會責任感,會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和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今,我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之下,展現出了越來越好的精神面貌,也在很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多的人承擔了作為一個新時代人的公共責任,傳播著正能量。例如,某個交通繁忙的路口,禮讓行人的年輕司機把腿腳不便的老人背到了路對面安全的地方,后面等待的車子排起了長龍,但是誰也沒有鳴喇叭催促。再如,某火車站售票窗口,一位農民工因為缺少20元錢被告知買不了當天的火車票,只夠買次日一趟稍微便宜點的火車票,他無奈又絕望地接受了這個現實。這時后面的一位旅客說:“我來付吧,挨到明天,吃飯住宿都成問題。”這樣的場景不勝枚舉,它們發生在街道上、商場中、風景區,也可能發生在某個鄉村。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
三、細節上的責任教育是人格的教育,
更是愛的教育
責任感從小處上講,是自覺把分內事做好的意識,是認識、情感、態度相互融合的品德特征,它不僅指人面臨責任時產生的特殊道德情感,還包括對責任的理解與認識和相應的行為。責任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方式,而學生的人格傾向又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態度與行為。可見,沒有責任感,或是在細節上忽略責任感,是健全人格的缺失。而塑造健全的人格,離不開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具有愛心。也就是說,人必有愛,愛己及愛人,推而廣之就是愛父母、愛家庭、愛社會、愛國、愛自然。因為,愛本身就是一種責任的體現。但一切愛的教育都是從“小愛”開始的,即從愛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開始。而這種愛的源泉就是責任,即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尊重與保護的責任。因此,人只有對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懷有一種保護和敬畏的責任之心,才會去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和愛自然。
四、實施細節上的責任感教育,
樹立崇高理想信念
如今,很多學生在回答“為什么學習”這個問題時會感到迷茫。他們可能會比較膚淺地認為,讀書是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筆者認為,學習應該是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學習,為社會的進步而學習。
人之為人,首先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其次是在品德的引導下產生的正確行為。其中,高尚品德就包含責任感。“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如果學生僅有文化知識,而沒有較好的個人素養,尤其缺乏責任感,勢必難以“終成正果”。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使所學知識成為經世致用之學。而如果所學不能在社會責任感的推動下應用于社會,所學則為無用之學。鑒于此,教育者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樹立崇高理念信念,學會腳踏實地的努力與奮斗。
五、結語
從細節上進行責任教育有很多契機,如從擦黑板、掃地等承擔班級一些日常性工作,到完成個人的學習任務,再到班級或學校的一些重大活動等,都可以滲透責任教育。只有抓好細節上的責任教育,才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