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深化推進,有色金屬行業在“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的改革中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績,甚至嘗到了些許甜頭。出席2018年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銅 陵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丁士啟更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效連連點贊。
在他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是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他建議,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尤其是在近年來我國銅冶煉行業出現了井噴式盲目建設的時期,應嚴格限制國內銅冶煉新增產能,加速淘汰落后產能,謹防銅冶煉行業步過剩產能和低端產能過多的后塵。
作為曾獲國務院技術津貼專家的丁士啟,不僅是一位實干者更是一位技術達人,多年在銅行業內打拼的他,早已將行業發展情況及現狀爛熟于心。
他對記者說:“作為世界銅消費和生產量最大的國家,我國的銅資源僅占全世界的4.35%,銅資源量嚴重不足,供需嚴重失衡,而近年來銅冶煉產能的無序擴張,已引起銅行業發展面臨著資源供給保障不足、存在環保隱患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難題。”
此外,丁士啟還表示,在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下,目前我國銅精礦原料需求增長過快,原料供應出現嚴重不足,同時,銅冶煉產能還出現盲目擴張的態勢,已呈現出過剩的局面,威脅著我國銅行業的整體利益和發展。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丁士啟在這屆的兩會上就此來帶了一份《關于加大供給側改革,限制國內銅冶煉產能無序過快增長的建議》。
他建議,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通過國家調控嚴格限制新增銅冶煉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避免出現產能過剩局面;另外,嚴格加大銅冶煉行業審批管理,對新建銅冶煉項目由備案制改為審批制管理。
他告訴記者,當前國家對新建或者改造的銅冶煉項目,主要按照工信部2014年5月1日頒布實施的《銅冶煉行業規范條件》,其內容主要在技術、能耗、環保等方面規范新項目,而非行業的整體規劃,難以控制冶煉產能擴張。
因此,他提出,國家應盡快對銅冶煉和精煉產能進行一個整體性的總規劃,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防止個別企業“偷梁換柱”新建銅冶煉廠,在實施中,還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的引導來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銅冶煉行業環保影響因素較多、環保風險大,出現環保問題后難以治理,影響面廣。目前實行的備案制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銅冶煉產能盲目擴張、蜂擁而上的混亂局面。建議國家應從宏觀層面加大管控力度,新建銅冶煉項目應由備案制改為審批制,從而保障銅冶煉行業高質量有序健康發展。
在采訪結束前,丁士啟對記者說:“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踐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向前發展,銅陵集團已將下屬的一家相對產能較為落后的銅冶煉企業叫停,產能達12萬t;而公司的在厄瓜爾多的‘一帶一路’項目——米拉多銅礦建設進展順利,2018年低將實現投產,彼時將為國內提供更多優質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