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290)
嶺南派建筑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逐漸形成的,人們把這支極具嶺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稱之為“廣派”或“嶺南派”。關于嶺南派建筑的產生、發展以及其特色和風格,我們引用著名建筑評論家、清華大學教授曾昭奮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評論來概述。曾昭奮教授最早把中國建筑新風格定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廣州的“廣派”(“嶺南派”)并歸納出“嶺南派”建筑風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們活動規律的平面安排;明快、開朗和形式多樣的立面和體形;與園林綠化和城市或地域環境的有機結合。
無倫是在嶺南地區,還是在氣候地理環境完全相異的北方地區,建筑與文化、地理環境、氣候等要素之間的共性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在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挑選了北方的歷史較為悠久而且特色較為明顯的中心城市進行了考察,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地域特色城市及建筑設計發展的啟發。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深遠綿延的文化。而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各種功能大小造型特征不同的建筑是對其一種延展性地立體詮釋。但是面對用地限制和人口增長的壓力,無選擇性直接拆除重建的暴力手法破換了城市延續的性格。
迎來新世紀后,各種歷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策略方針和理論應運而生。就改造規模及范圍來說,可以大體的劃分為片區改造、街區改造、建筑群及單體建筑的改造幾個維度。就改造的總體方針來說則可以劃分為:整舊如舊、整新如舊以及新舊結合三個基本方針。從改造模式和具體手法上來說又分為基于“原真性”理念的保護和再利用和基于“解釋性”理念的保護和再利用:原真性——并置模式、內隱模式、共生模式、整合模式;解釋性——事件更替模式、空間匹配模式、意義延續模式。
天津老城廂漸進式的改造,給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推到重建的模式。這種做法的利弊也是十分明顯的。它的優點在于能夠按照現代的規劃模式和城市發展要求進行重新建設,很好的解決了原有的居住區一系列消防、排水等基礎設施的問題;但缺點是對歷史的終止與割裂,城市肌理及歷史建筑不復存在。
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老城和歷史街區在城市化進程中處在何種位置,應如何保護。
反觀嶺南地區,以廣府民系為主的廣州和佛山,類似于天津老城廂的變遷也正在發生著。廣州的騎樓被譽為是嶺南特色建筑的代表之一,過去的廣州也以其頗具特色的騎樓建筑聞名于世,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急速擴張,騎樓所存在的老城區,過去是人們安居生活的場所,如今卻成為了極具商業價值、開發商爭相插旗占領的市場,原有的騎樓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破敗,以及其低容積率,低商業效益的特性,逐漸被拆除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價值更高的大型購物廣場,現代居住小區。
再如跟廣州毗鄰的佛山,佛山禪城本是佛山的老城所在,它的形成始于隋唐,興于宋代,并于明清發展成一個重要的城鎮,與京師、蘇州、漢口并成為天下“四大聚”,與漢口鎮、景德鎮、朱仙鎮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鎮”。如今的禪城正是在明清佛山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傳統的城市格局及城市肌理一直緩慢的發展著,直到2008年,發展商從政府手里買下了祖廟東華里一大片區,進行了改造升級。對原有除了部分掛牌文物建筑及部分歷史建筑外的建筑進行了拆除,對保留建筑進行修繕及一定的更新改造建設,把原有片區改造成一個集旅游,商業及居住的大型現代社區。
從實際操作上來看,北京不失為一個稱職的楷模。北京作為七朝古都,當代首都,城市布局形成了橫平豎直,方正、環形的網格狀道路系統,尺度寬大空敞而與其皇家文化相稱。它聚集了眾多價值突出的歷史建筑,人文氣息濃厚,同時集多元文化于一身,其科技、經濟等全面的發展也為其獨有性格的保護性沿襲提供了堅實基礎。而北京城市規劃上對高度的嚴格限制造就了其個性特征形成的必然性。其中,關于歷史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范例比比皆是,值得我們借鑒。2.1.1注入新活力地街區改造——煙袋斜街
對煙袋斜街的改造,屬于之前所說的整舊如舊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在保持、延續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功能置換和組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功能結構網。而環境上總體整治,以保持它原本的風貌為基礎。改造后的煙袋斜街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完善了基礎設施,提高了公共服務功能,同時促進了它的管理和運行。
2.1.2 人文情懷的適時再現——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位于南鑼鼓巷東側。吳良鏞主導更新的,他認為改善的途徑不應該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機更新。
吳良鏞確定了幾個原則:①采用普通材料,造價不能貴;②面積不能太大,讓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買得起,住得起;另外,“菊兒胡同”中的院子都圍繞老樹設計。用二、三層的單元樓來圍繞原有樹木作為庭院,形成“類四合院”,是對傳統四合院的一種“有機更新”。它不是簡單地抄襲過去已有的建筑模式,而是前所未有地創造了一種既適應于北京老城原有的肌理,又適合于現代人居住的一種新的場所。
建筑是人們生活的空間,讓人們在其中舒適才使得空間更有價值。注重科學技術的合理利用,與時俱進,是歷史改造的另一大主題。一方面是屋頂、外墻、外檐門窗的材料選擇和做法;另一方面是設備(比如用水、供暖)的相關技術運用。
天津五大道中建筑的改造是一個良好的應用實例。
外檐門窗——原有門窗為紫棕色鋼質門,單槽鋼窗,玻璃破損嚴重,窗框銹蝕嚴重,保溫隔熱性能差。整修改造使用隔熱斷橋鋁合金門窗代替原有鋼門窗,樣式保持原風格。
空調系統——采用最新變頻技術的多聯機空調系統。并將空調室外機置于三層露臺一角落,保證了院落景觀,且不影響建筑的整體效果。空調制冷劑銅管的布置綜合運用了地板龍骨內布管、灰線內布管、吊頂內布管和立管墻角暗敷的幾種方法。安裝后管線完全隱藏,整體效果比較理想。空調室內機型選擇了座地明裝式空調室內機。將送風機置于廢棄的暖氣槽內。空調冷凝水管的布置則采用直暗敷排至屋內衛生間兩種方法進行施工。
歷史風貌建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綠色節能改造工程中需合理施工、精心組織,本著“原真性”保護的原則,在不破壞原有風貌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歷史風貌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一項科學、系統的工程,在保護建筑歷史風貌的同時注入節能環保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的保護與使用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于歷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改造策略已有很多理論,僅以個人究其關鍵點做出以下小結:
(1)性質適當,規模適度;
(2)政府適當引導,公眾有效參與;
(3)展現歷史風貌建筑的地域性,保證其原真性;
(4)延續非物質文明,如保存當地生活文化,重點歷史地名復用等;
(5)對重要因素做出條文引導,如建筑色彩、材質、控高等;
(6)引入創新元素,適應可持續發展;
(7)合理運用綠色節能的理念,更好的延伸“歷史”。
建筑的永恒之道在于建筑留給生活產生的空間,建筑中產生生活的模式越多,它看起來越美。這可以解釋為什么老的城區經過改造符合現代生活后會比新建區域更具有生活性、更有人情味。
城市對于居住者來說,最多的生活交叉是上班、下班,上課、下課。一個最基本的建筑是讓人們最方便的生活,一個最美好的設計是讓人們喜歡生活在這棟建筑里并以生活在這棟建筑為榮。一個優秀的建筑物是這樣的,它提供給人們一個避風港,適于居住,不動聲色地有所助益。而不是絮絮叨叨的跟人們說你應該這樣或者你應該那樣。為人的設計是適應地域的設計。考慮氣候、世俗的地域傳統才是嶺南建筑的文化特質。
城市應該是一層層歷史的疊加,而不是推倒重建。創造人性的空間,世俗的廣州才是真實的廣州。嶺南特色包容所有以尊重地域文化為前提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