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改
(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陜西咸陽712082)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藏藥資源,為藏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強調了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性,指出“要突出抓好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保三項重點,提升西藏自我發展能力”。在西藏“十三五”規劃中,西藏藏藥產業作為特色產業的發展重點,提出“將堅持‘面向西藏、服務全國’路線,以打造藏成藥知名品牌,力爭到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億元”。這些都為西藏藏藥特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
藏藥產業已逐漸發展成為自治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之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期間,西藏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貫徹實施“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藏藥特色產業,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西藏全區藏藥產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4.5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5億元,年均增長7.3%,藏藥產業平穩增長。“十二五”期間是實現自治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壯大藏藥產業發展,成為西藏支柱產業的關鍵時期,藏藥產業總產值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別為6.5億元、7.36億元、11.34億元、12.53億元、15.05億元、14.7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9.11%,藏藥企業35家,規模以上企業有9家,為西藏跨越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西藏藏藥生產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生產逐步發展壯大,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龍頭企業缺乏。2016年藏藥企業有39家,但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9家;(2)生產工藝落后。藏藥生產的劑型多沿用傳統的方法,生產技術落后;(3)標準體系不健全。當前多數藏藥缺乏被公認和接受的客觀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這成為藏藥產業現代化的制約瓶頸;(4)臨床應用研究能力弱,目前,大多數藏藥企業資金能力、技術能力不足,制約了藏藥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導致現有產品科技含量不高。
在資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內建立名貴藥材品種的動植物保護區,對國家級重點保護藏藥材資源實行行禁采、限量采集、采集多少補種多少和收取資源補償費等制度,嚴格控制野生資源開發量,從而保證藏藥材種質資源的可持續性。在實現“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實現“退耕還藥”的工程,根據藏藥材的性質特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立野生藏藥保護和種植示范基地。實現藏藥村生產基地建設,應充分發揮企業主體的作用,外聯市場,內聯企業、農牧戶,采取“公司+農戶”、“工廠+農戶”、“公司+工廠+農戶”等多種合作開發模式。
從藏藥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流通、臨床作用、療效評價等全過程加強監督管理,不斷提高藏藥產業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培育一批藏藥標準化實施推廣示范單位。依托企業、高校的科研團隊,建立藏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藏藥研究開發中心,從藏藥復方組成藥材和方劑配伍理論、制備工藝、劑型改造和臨床藥理及療效研究等方面,積極開展藏藥篩選、藥效評價、安全評價、臨床評價、不良反應監測及藏藥材、藏成藥的生產技術、工藝和質量控制研究。科研機構要自覺了解藏藥企業和市場動向,明確科研方向,加快科研成果研發和轉化。
提升藏藥知名度,把加強藏醫藥文化宣傳作為扶持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積極指導藏藥列入國家基本藥品和醫保目錄,協調相關部門研究出臺支持藏藥發展的政策措施。
政府應利用財政政策對中小藏藥企業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減息、減稅等政策,減少企業運行負擔,擴大結構性減稅政策。建立系統、完善的法律體系也是西藏藏藥產業發展的關鍵。西藏藏藥產業在西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我國社會發展的特定時期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有很大關系,政府促進藏藥產業發展的同時,一方面加強對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還應建立藏醫藥對口支援機制。
市場環境的變動,一方面給西藏藏藥產業企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也可能對產業中的企業形成某種威脅。因此,對市場環境的調查,是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前提。發展西藏藏藥產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中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并著力解決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保障整體市場健康發展。
企業的保障機制體現在智力保障和創新機制上,藏藥產業只有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實現藏藥產業的長足發展。另外,藏藥產業應遵循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實行管理模式創新,這是藏藥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還應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技術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