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西安財經大學,陜西西安710000)
安然、世通等財務丑聞的相繼曝光,重創了美國的金融市場。我國的資本市場非常重視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構成了我國現階段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對于上市公司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經營效率、實現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楊雄勝(2011)認為,“內部控制是一種集防范與保護的系統化制度和方法”。然而,我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仍存在許多問題(周守華等,2013)。國內外學者從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等方面研究分析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其中,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規模、成長、交易的復雜程度等特征(如Ashbaugh-Skaife et al.(2007);Doyle et al.,2007;林斌和饒靜,2009;田高良等,2010)、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和高管治理能力 (Krishnan,2005;li et al.,2010;鄭偉等,2014)、內部治理機制(Abbott et al.,2007;余海宗和吳艷玲,2015)、公司治理結構(張旺鋒等,2011;)、管理層動機(Earley et al.,2008)、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Rice and weber,2012)以及管理層樂觀主義(Bedard and Graham,2011)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投資者保護環境、內部控制政策制度 因 素 (Moerland,2007;Piotroski and Srinivasan,2008;劉啟亮等,2012;趙淵賢,吳偉榮2014)、外部監督(Ashbaugh-Skaife et al.,2008;田高良等,2011;方紅星和戴敏杰,2012)、債權人的約束(Costello and WittenbergMoerman,2011;Kim etal.,2011)、新的內控監督技術(Masli et al.,2010)等。
首先,內部因素最初從公司基本特征、公司治理方面進行驗證。公司基本特征方面,Doyle et al.(2007)和Ashbaugh-Skaife et al.(2007)的研究影響力最大。其研究研究發現,公司上市時間越長、財務狀況較好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較低,而業務復雜度較高、變革程度較大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較大。Ge and McVay(2005)發現重大缺陷的披露與經營復雜性呈正相關關系,而與企業規模和利潤負相關。同時,學者們也注意到,信息技術為實現內部控制適應大環境的變化這一任務提供了可能性,基于權利控制的內部控制轉變為基于信息觀的內部控制有著深遠的意義(楊雄勝,2005)。此外,還有學者研究發現戰略、風險管理與內控制度具有內在聯系,企業內部制度的設計和運行必須而且能貫徹戰略。
其次,外部因素。Gong et al.(2013)利用來自美國證券市場的樣本,研究母國投資者保護和所有權結構對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響。研究發現,當跨國上市公司位于弱投資者保護的國家時,兩者顯著正相關;當處于強投資者保護時,正相關關系不顯著。Masliet al.(2010)發現公司實施內部控制監督技術后可以降低內部控制缺陷風險,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小。劉啟亮等(2012)發現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其內部控制質量相對較差。佟巖等(2012)則重點研究了市場集中程度對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的影響,發現兩者呈倒U型關系。
國外關于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但是研究結論并不一致。有的學者發現內部控制具有正面作用,研究發現內部控制水平的提高能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Ashbaugh-Skaife et al.,2008)、會計穩健性(Goh and Li,2011)、審計質量的整體水平(Defond and Lennox,2011)和公司治理水平(Gohen et al.,2010),增加了企業內部交易的信息含量(Brochet,2010)等。有的學者認為內部控制給企業帶來負面的影響,研究發現SOX法案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Zhang,2007;Gao et al.,2009)。然而,一些學者認為這些研究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控制變量,SOX法案對企業成本的影響實際上并不明顯(Piotroski and Srinivasan,2007)。
國內關于內部控制的效果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發現,內部控制是企業生態系統中的“控制鏈”(楊雄勝,2006),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能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張龍平等,2010;董望和陳漢文,2011)、盈余質量(方紅星和金玉娜,2011)、會計穩健性(方紅星和張志平,2012)、投資效率(李萬福等,2011)、投資者決策有用性(張繼勛等,2011;池國華等,2012)和企業績效(張川等,2009),有助于抑制大股東資金占用(楊德明等,2009)、降低審計費用(張宜霞,2011)、資本成本(林斌等,2012)、實際稅負(李萬福和陳暉麗,2012)、規避財務困境(李萬福等,2012)等。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與管理層薪酬業績的敏感度高度正相關(盧銳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