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四川音樂學院)
目前,隨著年輕一代父母親對家庭教育理念發生顯著的變化,不再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學科成績,而是讓更多的讓孩子接觸多元的、有趣的、豐富的課外知識,寓教于樂。伴隨科教旅游的迅速崛起與國內博物館發展的日益成熟,游覽當地博物館已成為家長們為孩子選擇的學習、娛樂主要場所之一。而普通成年人博物館設計在孩子的角度看來是充滿條條框框、受拘束的,不足以吸引兒童注意力,因此,開設兒童類主題展館展示區域,設計既能培養兒童想象力,又能更好的增強展示內容與兒童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性,幫助兒童更好的認知和體驗科學與藝術是十分有必要的。
據網上資料顯示,我國的第一所兒童主題性博物館始建于1996年的上海兒童博物館,至今國內已有上海互動兒童探索館(2004)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2010)共3家兒童博物館。雖然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兒童性質博物館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有部分博物館考慮在館內開設少兒參觀區域,以求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但相對于國內博物館總體發展進程卻十分緩慢。與中國情況不同的是,美國家長在教育問題上更傾向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在美國的各個大小城市共遍布了共400多家兒童博物館,而在這些博物館中會有各種內容的模擬場景、展覽和節目去吸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參觀者。
據統計,全國博物館總數超過4000家,僅2016年一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數量就達8.5億人次,增長8.9%。[1]而根據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年齡階段所占比例為16.60%,也就是說在每10個參觀者中,就有大約1.5人為青少年兒童。隨著近年來博物館參觀人數的不斷上升,兒童參觀人數也會伴隨增長,因此無論是兒童類主題博物館的建設還是開設博物館中的兒童主題展示空間部分,對于現目前的國內情況都是十分必要的。
聲音是展示內容通過空間傳送給參觀者基本信息的元素之一,人耳聽到的聲音所傳遞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的氛圍環境。在兒童展示空間環境中,設計者應當充分的考慮兒童用戶群體,根據展示主題創造和諧、輕松愉悅的聲效環境。許多人發現兒童對哭聲、設備噪聲,極度寂靜都會產生焦慮;對熟知的人聲、音樂會感到安慰和鎮定。那么符合展館主題的聲效系統,不僅可以快速吸引參觀者融入展館空間的氛圍環境,而且還能給大家帶來更加多元化的體驗效果。
兒童展示空間多數面臨群體是3~12歲的未成年人,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視覺發育還未成熟,所以在光線照明上會有特殊的處理。①空間照明設計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光,因為人眼對自然光相較于人造光舒適度會更高,在自然光線下用眼不易產生疲勞。在兒童空間的設計中應當盡可能的將舒適的、充分的自然光引入室內,避免陽光直射造成光污染。②在照明設計中可根據兒童的視覺特征分為整體照明和局部照明兩種方式。在進行游戲玩耍等大范圍活動時,可選擇光線舒適的整體照明為主;在學習、手工繪畫等小范圍集中作業時,可選擇光線照明更為集中、亮度更高的局部照明為主。
色彩搭配是空間設計的重要一環,兒童對于顏色反應敏感,五彩斑斕的色彩在兒童的世界中無處不在,對兒童身心發展也起著關鍵作用。一方面,通過對顏色特性的了解,各種各樣的色彩都具有其特性表現。不同功能的空間都可以通過顏色的特性搭配相符合的空間氛圍。例如:紅、橙、黃屬于暖色調,讓人覺得熱情洋溢;藍、綠、紫屬于冷色調,讓人覺得寧靜、自由。另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心理狀態和對于空間的訴求各有不同,搭配設計時要具有適齡性。一般來說,3~6歲學前兒童是好奇心、創造力和想象力高漲的時期,鮮艷跳躍的顏色能更好的滿足他們的好奇心;5~12歲學齡兒童的精力和集中力需要能交往與獨處的空間,中性色彩作為背景,往往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陳設用品起到裝飾空間和補充說明空間功能的作用。在兒童展廳中,陳設用品應特別注意使用材料的環保性,主要是以天然木材、竹材等對身體健康不會造成損害的環保材料為主。另外,兒童陳設用品還應從兒童角度出發,需要滿足于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造型上獨特有創意,色彩鮮艷,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滿足于兒童對于事物的好奇心,增強陳設用品的益智趣味性。
隨著國內博物館作為科學、藝術等文化交流平臺地位逐年上升,受眾群體越來越廣泛,開展兒童類主題展館展示空間也越來越有必要。對于兒童群體而言,適宜的兒童類主題展示會起到一定的積極效果,能有效地開拓視野,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了解更多地知識領域,有利于兒童全面素質的提升。
[1]管璇悅,王 玨.人民日報,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