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堂金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鄭州 450046)
校園路網具有交通功能,也是校園各功能區的分界線,并形成校園景觀節點。近年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落實,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大學校園的組織與功能不斷發生變化,校園道路規劃建設呈現出新的特點。接下來,談談對高校校園道路規劃特點的幾點思考。
這是高校校園道路的核心功能,實現交通功能的關鍵就是保證校園交通的暢通。筆者認為,在規劃時,應基于以下三個原則:①堅持以人為本,滿足校園內各種活動的交通需求,根據校園布局與校園規模來構建交通系統,協調各種交通類型;②根據校園實際情況,以步行與自行車為主,限制使用機動車;③高校校園道路建設要結合城市道路實際情況,提高校內道路通行率。要想提高高校校園道路通行能力,可從以下幾點著手:①人車分流措施,在主干機動車多的路段,設計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三種獨立通行空間,在教學區、生活區應拓寬自行車、步行道路;②規劃機動車道時,應設計特定的機動車行車區域,教學區、步行密集區必須禁止機動車通行;③搭建多尺度的路網系統,對人流、車流量大的區域設計多層次的分支道路,實現快速分流;④在學校大門、校園中心人流集中路段,借助疏散廣場等設施來提高通行能力。
科學合理的校園道路網能將校園劃分為結構清晰、分工明確的不同功能區,確保不同功能區保持相對的獨立和完整。同時校園道路還能有效連接各個功能區,構成校園路網系統,提高道路的通行率。
為提高園路網的界限功能,應科學規劃校園道路,合理劃分功能區。功能區主要有三大類:動態區、過渡區、靜態區。教學集中區域就是靜態區,為給學生創造良好、安靜的教學環境,該區以步行、自行車為主,少量的機動車道以應對緊急情況。宿舍區就是過渡區,動靜結合,步行、自行車、機動車比例基本一致,并且各自分隔開。動態區具有休閑、觀賞的功能,并與外部城市道路網相銜接。
現階段,高校校園公共空間中,師生們滯留時間最長的是道路,道路有利于提高人們的人際交往與心理調節能力,因此,道路具有公共空間功能。
為了實現校園道路的公共空間功能,通常會依據道路特點來為道路命名,如,武漢大學的櫻花大道就因為這條路兩側全是櫻花樹。還會在校園道路的開敞空間中,植入一些半開敞空間,讓他們按序列組合,敞閉起伏、變化有序,大大提高其吸引力。
高校校園道路主要由點、線、面組成,這些元素在一起構成了特定的道路景觀。因此,在道路布局設計時,應追求其景觀視覺效果,堅持以人為本,防止出現死板的橫平豎直的棋盤式道路網。在設計時,可將建筑與道路相結合,改變道路只為交通服務的錯誤理念,將道路的延伸作為建筑的造型,還可以將道路的景觀引入室內半開敞的空間。其次,道路設計與地形高度結合起來,打造人造景觀,如,假山、涼亭等。
校園道路屬于開放空間,每天的人流量、車流量非常大,人們在行駛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感官獲取大量的信息,由此可見,校園道路具有信息平臺功能。通常,學校會借助公告欄系統、橫幅、公告牌、校園廣播等輔助設施來實現道路的信息平臺功能。
筆者認為,我們在規劃校園道路的時候,可結合相關的園林知識,學習園林的布置方式,在道路上設置涼亭、禮堂、廣場等停留點,設置在不同功能區的銜接點上,那么,人們在步行的時候遇到這些停留點,自然會停下腳步,交流、休息,從而獲取相關信息。
我國高校校園主干道以外的道路多以為行人、非機動車提供服務為主,現代的駕駛人員更追求行駛過程中的舒適性。所以,為提高道路的舒適性、便利性:①要科學選擇路面材料提高步行的舒適性。②提高排水性,保持路面的清潔干燥。另外,大學校園大,道路長,有些學生趕時間,會抄近路,因此,在設計步行道時,應為學生提供多種步行道路選擇。然后,在道路兩側種植遮陽植物、設置休息座椅等設備,為行人提供方便。③在地勢不平區域,設計斜坡。
校園道路兩側設計座椅、涼亭供人們休息、休閑使用,有利于讓人們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滿足安全性、私密性要求。
在規劃道路時,應從以下幾點著手:①創造安謐和諧的通行環境,將人車分流,形成獨立的步行區域,保持校園安靜;其次,科學設計路網結構、道路形態、校園綠化,提高視覺體驗。②為提高心理安全性,根據心理空間原理設置座椅時,座椅面朝道路方向;在人流、車流量的區域,將人行道與機動車道隔離等。③為滿足心理私密性需求,提高道路的通視性,具體來說就是人站在道路能觀察到一定的距離的狀態;在小路盡頭可以設置座椅石凳等,方便交流,且各個座椅石凳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綜上所述,每個高校校園的道路規劃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同時都具備功能性與感知性特點。校園道路規劃的科學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師生的出行安全與心情,因此,在規劃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關注細節,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袁曉笛.交通類高校校園景觀規劃研究[D].浙江大學,2015.
[2]史諾.基于地域特色的西北高校校園空間形態設計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6.
[3]劉晨光.開放式大學校園環境融合模式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4.
[4]黃翼.廣州地區高校校園規劃使用后評價及設計要素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