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運城市宇衡工程招標代理有限公司 山西運城 044000)
工程造價管理是確保建筑工程建設施工中成本控制的關鍵,同時也是投資上工程投資總成本的重要管理手段。在現階段的建筑工程招投標中,工程造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已經成為了衡量投標企業技術、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對施工企業的整體實力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伴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環境下,建筑工程市場的快速變化,工程造價管理工作已經成為了影響建筑施工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通過實踐應用可以看出,動態工程造價管理能夠促使企業更好地處理工期、質量和造價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企業在動態工程造價管理的指導下,全面提升成本控制的效果。但是由于動態工程造價管理理論在具體的建筑施工企業中的應用中,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導致了企業在實施動態工程造價管理依舊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
2.1.1 實施限額設計
在實施限額設計中主要是根據批準的資金進行工程設計,在限定的工程造價下確定工程的標準化與規模化,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在充分考慮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實現工程設計的經濟效益。設計人員在保證成本得以控制的前提下進行設計,需要做到綜合考慮成本與質量,在保證成本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實現設計質量,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共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程方案。
2.1.2 設計圖紙的審核
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是根據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的,因此必須保證設計圖紙的質量,這就需要加強對設計圖紙的審核與監管。①在設計中應當由專業的有豐富經驗的設計人員進行設計。②設計完工后需要各部門負責人一起對圖紙進行嚴格的審核,綜合考慮圖紙的各個方面,確保設計圖紙的質量。③如果在施工中需要對設計圖紙進行變動則需要經過專門人員進行修訂,修改后仍需要認真進行審核,避免因設計問題而引起施工質量問題,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在進行工程招標中一定要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則,評選出優秀的合作企業,首先要對各施工單位與材料供應商的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再次,針對影響工程造價的各個因素進行詳細的預測與分析,進而完善招標文件。對招標文件中所涉及到的金額條例要認真進行分析研究,以加強對工程造價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2.3.1 工程變更的管理
工程變更控制是為了實現建設項目的目標,而對工程變更進行分析、評價與改進,以保證工程變更合理有效。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對工程變更的管理非常重要,工程管理人員與造價人員應密切配合,嚴格控制洽商變更的發生。對于不可避免的洽商變更,必須事先做詳細的技術經濟分析,這要充分利用設計單位和監理單位的技術資源,并就變更對工程成本的影響做出評價,綜合各方意見后再確定是否實施該洽商變更。設計變更必須在原合同條款的約束下進行,任何變更不能違反原合同。變更后的單價仍按原合同中的已有單價執行,如果合同中沒有此單價或可參考的單價,則按合同條款進行估價,由承包商提出單價分析數據,經監理工程師審定,在得到開發商認可后,方可按認可的變更進行。
2.3.2 施工合同管理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合同文件、各種工程文件資料(來往信件、請示、簽字指令、會議紀要、索賠文件、合同變更文件)以及施工現場直接了解,查看是否有未完成合同責任、工期拖延、成本超支、質量不合格要求等,做好合同方面的審查和控制,并記錄在案,尋找對方工作中的漏洞,及時提出索賠要求。
2.3.3 材料市場價格的掌握
一般建筑工程中材料占工程造價的60~70%,而且材料會因各種因素影響而造成價格有所差異。由于房地產開發的周期一般短則一年多則數年,所以在開發中會有材料價格波動情況出現,尤其是裝飾材料的價格變動會更大,因此造價人員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市場調查,收集各材料經營商的信息,充分了解各單價與分解單價,同時進行材料價格的對比,最終確定材料的價格,使材料成本加以控制。
2.3.4 竣工階段
項目竣工階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考核所建項目的的工程效益,妥善的辦理各種資產的轉移工作,對工程的后續階段進行合理的整理積累。工程竣工階段是工程房地產項目建設的結束,以及運營維護的開始,是檢驗設計、決策、施工的關鍵環節。要認真的做好房地產工程造價的評定,工程質量的確定,施工人員的培訓工作等,從而工程的有序運轉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只有真正把握控制造價的關鍵,才能收到投資省、進度快、質量好的效果。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和控制工程造價的過程中,各個階段的造價控制在相輔相成、相互配合下能夠實現對造價的控制與管理。因此,要從工程前期投資決策、項目計劃編制、技術、工藝使用、招投標、合同簽訂等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控制造價,促使建筑工程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張 輝.淺談建筑工程造價控制和管理[J].黑龍江科學,2014,5(3):116.
[2]繆麗琴.淺析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與成本優化控制[J].江西建材,2015(16):267~268.
[3]溫成越,張一寶.淺析建筑工程造價管理控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