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曹 聰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南京 211800)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進程一般可分為淺綠,深綠,泛綠,云綠四個階段。淺綠階段以單個綠色建筑研發和工程應用研究為主,對建筑整體的經濟和效果性能關注偏少,以技術的堆疊為主,適用性不高。在深綠階段,一般以成套的綠色技術研究在建筑中的應用為主,開始展開適用性的研究。在泛綠階段,逐步推進綠色建筑向區域化發展,已經逐漸形成生態城市。在云綠階段,是基于生態城市的背景下考慮綠色建筑的建設和運營,綠色理念將融入從規劃到運營的各個階段。
近幾年來,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迅猛,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國共評出3979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4.6億m2。平均每個綠色建筑的建筑面積為11.6萬m2。目前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正處于向深綠的發展階段,而如何向綠色生態城市的轉變成為這一階段的重點。
生態城市。從廣義上,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融合的基礎上,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城市。
(1)和諧性,這不僅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與人的關系更為重要。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重要功能,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2)高效性,生態城市的資源利用原則就是提高利用率,將物質、能量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各業以及各部門間通過共生關系達到高效性。
(3)持續性,可持續性發展是生態城市的指導原則,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經濟與換將協調發展,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4)整體性,生態城市不僅僅是追求生態的美好或城市的繁華,而是同時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重視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突破舊的發展模式。
同中緬關系相比,蘇緬關系取得突破稍晚一年。1955年初,緬甸貿易代表團訪問蘇聯和部分東歐國家,尋求緬甸大米買家。7月1日,蘇聯與緬甸簽訂了易貨貿易協定,蘇聯用機械、商品、技術服務等交換緬甸15萬—20萬噸大米。同年10—11月,吳努訪問蘇聯時,感謝蘇方購買緬甸大米,幫助化解經濟危機,并要求蘇聯幫助緬甸發展經濟。蘇聯答應幫助緬甸,援建一個體育場和一個國際會議中心。[81]12月1—7日,赫魯曉夫、貝爾加寧回訪緬甸,雙方簽訂援助協定。蘇聯在農業發展計劃、水利工程建設上支持、幫助緬甸,并給緬甸捐建一所工藝學院。[82]
(5)結構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結構合理的前提,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這一系列應該相輔相成,功能布置合理。
(6)關系協調,是指人與自然,城鄉的協調,資源緊缺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發展與環境協調。
4.1.1 發展及定位缺乏獨立性,城市個性較弱
生態城區的區位多屬于城市重點發展的區域,但很少從實際區位條件、產業類型和可承擔的城市功能為考慮的出發點,目前的發展定位和目標普遍存在偏高的問題。
過多的參照一些先行的生態城區案例也是一大問題,過于關注指標值的對比,沒有根據城市區域所處氣候、地形、人文等方面作因地制宜的策略,可操作偏低。對技術的本土化、就地取材等的應用不夠。
4.1.2 缺乏對綠色建筑本質的認識,綠色建筑推廣存在障礙
未能嚴格執行綠色建筑的國家標準,對城市地域的氣候環境、地域特征缺乏整體考慮,過于關注建筑內人工環境技術的應用,對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視不夠。
經濟至上的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有效改觀,在城市生態開發建設開發過程及建成后的運營維護階段存在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綠色建筑體系技術研究還處于不成熟階段,而生態城區的規劃需要綠色建筑體系為規劃布局、產業定位、建設類型、能源與資源跨地塊綜合協調方面提供各項生態模擬、分析、預測。
雖然目前我國提出以綠色建筑、生態城市為建設目標的區域較多,但成功建成生態城市的案例還比較少。總結成功的生態城市建設經驗,針對綠色生態城區現存的問題,提出如何讓生態城區的發展以適應中國國情的策略。
4.2.1 因地制宜的制定生態城市規劃策略
伴隨著綠色建筑的不斷發展,應該逐漸展開對綠色技術的適用性研究,即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環境采用不同的綠色技術,因地制宜,實現自然環境與城市的融合。例如,在生態城市規劃的階段,收集并分析城市近20年的氣候環境特征,通過Ecotect模擬氣候環境,在規劃階段制定有效利用自然環境的規劃策略。通過CFD模擬計算,有效規劃城市通風廊道、水系、綠地系統,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4.2.2 提高環保意識,合理的推廣綠色建筑與綠色技術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大力宣傳環保意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同時加強對生態城市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制定并推行綠色技術的標準,并制定一系列的激勵政策。
開展適宜本土化的低能耗建筑設計與建造技術研究,結合當地氣候環境,減少建筑能耗,大力提升本土建材及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應用。強調綠色技術的適用性,減少一味的技術堆砌,降低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加強綠色技術在城市其他方面的應用,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和信息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生產源頭綠色化、生產過程綠色化、生產廢棄物綠色化。
4.2.3 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創新與效率并舉
生態城市的建設與管理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更新生活和生產觀念,在出行、生產、居住等領域立體化打造綠色生態城市。一方面發展創新意識,例如研究創新的生態城市規劃技術與方法,合理制定城市雨水管理計劃,污水的排放與再利用,減少各類建設工程環境不利影響的措施;研究創新的出行方式,打造公共交通的全面覆蓋,利用慢行交通系統作為公共交通的補充。另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研究能源需求量與供應的匹配與平衡,加強對新能源的研究與應用,增加能源的提供方式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對垃圾的分類回收的力度,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促進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綠色建筑的大力發展必將推動綠色生態城市的形成,通過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和生態城市發展現存問題的分析與總結,文章對如何從綠色建筑的發展過度至生態城市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