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熙
(廣州市照明建設管理中心 廣東廣州 510230)
當前,現代城市基本完成了電氣化、信息化的用戶習慣的基礎積累,社會服務資源的內涵正在迎來一場革命:非實體形式的服務正在指數式地涌現,社會經濟中基于虛擬場景的功能供給正在爆發,城市中新一代成長起來的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正在轉向[1]。
歷史上,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落后,實體公共資源欠賬較多。因此,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城市建設主要集中在追補交通、綠化、水電、煤氣等民生基本需求上。但與此同時,世界上信息科技浪潮爆發,設計、開發、制造、市場、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逐步成熟,并通過產品進出口貿易、技術交流等市場化手段,傳導至我國的千家萬戶,客觀上促使大眾的非實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城市建設的步伐。
公共服務若過度依賴市場之手,容易產生公共秩序被動商業化的風險[2],甚至對社會長治久安構成影響。人們正處在一場浩大的信息化紀元的早期階段,對非實體公共資源領域開展關鍵理論部署研究,是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
為了更好地避免落入歷史局限中,文章將以實體(相對于非實體)的獨特本質為出發點,對未來城市基本形態進行預設:
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包括人類在內的實體仍將被長期吸附在二維平面上。
當前通過二維平面組合疊加獲得的空間,例如高層建筑或者地下結構,實際上是被靜態約束的。在除地球平面以外的其他平面上,或者平面與平面之間,移動(例如飛機、地鐵)所需要耗費的資源或付出的代價,對普通個體仍然是相對較高的(考慮到引力、空氣摩擦等地球環境對運動的制約作用,以及地球資源的相對緊缺性,未來甚至比在外太空高)[3]。
地面城市集中了歷史延續下來的絕大部分經濟、文化等社會資源和實體,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人類重要的聚居之地。
城市中的實體可以具有公有或私有(用)兩種屬性之一,并通過土地這一平面劃定進行區分和保護。由于私有(用)土地的二維性、相對有限性、封閉性和排他性,私有(用)土地之間進行廣泛點對點的實體交換是不可行的,實體交換仍需借助公有土地[4]。交換的展示、洽商等信息交換環節被拆解、剝離后,公有土地為實體運動(或不運動)提供場所的主要功能將越來越突出。
非實體的客觀存在進入到改變社會實體運動狀態的驅動鏈條中,并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為避免無限溯因,人類意志可被看作為社會實體運動狀態變化的發端(或階段性源頭)。人類意志需要組織、指揮驅動鏈條中的若干資源,以作用于某一目標實體使其改變運動狀態。這些被組織、指揮的資源曾經長時間本身亦為社會實體(例如蒸汽機及蒸汽),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非實體資源開始進入但仍必須附著于實體資源而存在(例如電能及導電體),直到現代,不依賴于社會實體的非實體資源通過無載體傳輸等最新的技術手段開始為人類所利用。
非實體公共資源是可以被社會實體(包括人類)以接收、捕捉等不同形式確認的一種客觀存在,而并非通過實體排列組合營造的(例如氛圍),以明確區別于安全感等人類情緒感受。
非實體并非實體的反面,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客觀存在,其以不同的方向(或許是更廣闊的尺度)具備客觀存在的性質:①以其不自限的自然形態占有空間;②不以廣播表面特征的形式對非既定實體標示自身權屬;③在空間中以常量參數運動。
公共資源供給不應該是單向的、無選擇性的,而應該是有選擇前提下的總體正數:①在供給與獲取之間取得平衡,確保供給大于等于獲取的公共服務屬性;②在供給(獲取)的公共發起方與商業(私人)發起方之間取得平衡,將限制供給(同時限制獲取)視為非實體公共資源的另一種形式[5]。
相對于實體的微觀構成已被較完備地被列出元素周期表,和通過不同學科類別形成對實體復合物的認識,對非實體的研究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目前,非實體的主要理論停留在利用光電等能源面的應用和利用電磁波等通訊面的應用上。非實體的客觀存在,仍高度依賴于實體介質的支撐:電力發明后的一個半世紀,導體傳輸仍然是電力傳輸的主流,無線電力傳輸的高消耗率難題長期無法破解;盡管傳輸數據量指數級地發展,但通訊基站仍然需要按一定傳輸距離密集布設,就像長城上的烽火臺。
實體的自封閉空間具有約束屬性,非實體的高速、不自限具有跨越空間屬性,兩者性質相悖,在實體的框架下觀察、處理非實體,所得理論未必是完整的。以純粹的非實體狀態為輸入條件,從基礎理論框架出發,關鍵理論空白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時間、空間是實體的基本存在背景,實體是可以通過以絕對的時空為參照系來解釋的,即使是高速運動的實體,所體現出來也是強化了時空聯動后的傳統物理特性。
非實體是以跨越恒定距離均勻空間為基本存在特點的(不以所包含的能量大小為改變),正如實體維持上一時刻狀態(慣性)的特點一樣。空間并非非實體賴以存在的背景,而是其本身性質的一部分。另外,如采用跟隨視角觀照非實體,則可以觀測到時間沒有推移(靜止),或稱時間屬性消失了。
因此,對于非實體,需要在時間、空間以外,重新尋找基本存在背景(參照系),將視角置于非實體的外部而不是其中,去獲得其完整、內在、系統的面貌。
實體動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并通過非實體向外傳播,理論上來說如果人類能捕獲一切時空截面上非實體中傳遞的實體信息,是可以做到全知全覺的,如果人類擁有一個與地球存在足夠距離的視點,甚至可以看到幾百萬年前地球上的恐龍滅絕。但由于資源的有限性,需要前置解決兩個問題:
(1)布設非實體捕獲點。靜止的捕獲點受空間實體約束,非實體通過的空間、實體越多,被捕獲前受到客觀條件或主觀因素過濾、處理、轉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應以快速運動為捕獲點的布設原則,動態縮短捕獲點與實體之間的時空距離,以通過非實體手段來獲得非實體信息為最終目標。
(2)人工智能。捕獲非實體后進行擬人化的分析判斷,最大限度強化人類在單位時間內的處理能力。其中,人工智能算法將是去類型化的,對計算機完全植入生物個體的個性化思維,是平衡了智能水平和受控安全性的最終目標。
綜上所述,考察、比較非實體存在的各種表現形式,其特征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性,主要是理論框架遠不如實體存在般完整。基礎理論沒有突破,應用層面的跨越式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出現減速、停滯。對非實體開展基本存在背景和捕捉方法研究,是有著深遠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