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青島理工大學)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開始,逐漸形成了上海、青島、天津三大產業基地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1902年,由德國和我國合資的企業“德華繅絲廠”的創立標志著青島紡織工業的開始。后來在日本殖民期間陸續建立的8個日資紗廠逐步使青島的紡織工業形成規模。新中國成立,青島棉紡織企業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制為國營企業,改為現在“國棉九廠”。
原廠區位于現在的市北區海安路2號,在“膠濟鐵路”沿線,東北方向臨靠“四方站”。前身為日商“青島大康紗廠”,始建于1919年。解放后改成“國營青島第一棉紡織廠”。老辦公樓已被建為以紡織文化為主題的商業項目“紅錦坊”。原國棉宿舍已建為“海岸錦城”小區?,F有保留下來的有原大門和鋼筋骨架,廠區內的一棟日式風格的老行政辦公樓,4.5m的層高、寬大的玻璃窗和通透的走廊盡顯當年的廠房建筑特色。國棉一廠已被十幾棟住宅樓和紅錦坊赤紅色的商街所取代。
原廠區位于現在的市北區海安路22號,在“膠濟鐵路”沿線,西南方向為居民小區。前身為日商“內外棉紗廠”,始建于1916年。后改稱“國營青島第二棉紡織廠”。2009年被列入青島市第二批搬遷的老企業名單后,將保留的約45畝的老廠房,老辦公樓及老庫房進行保護和開發改造。保留下來具有日式風格的二層樓房、平房和一些機器生產線,還保留有20世紀初德國人建造的鐵路專用線以及老式消防水塔等。
兩廠已經沒有了曾經為工業廠區的影子。三廠位于現在的市北區隆興一路149號,前身為日商“隆興紗廠”,始建于1923年,后改名為“國營青島第三棉紡織廠”。四廠位于現在的李滄區四流南路62號,前身為日商“豐田紗廠”,始建于1934年,后改稱“國營青島第四棉紡織廠”。
原廠位于現在李滄區四流南路70號。原為日商“上海株式會社青島工廠”,始建于1934年,現名為“青島紡聯集團五公司”。國棉一廠、四廠相繼整體搬遷至原國棉五廠,重組了青紡聯都市工業園“紡織谷”。五廠第一宿舍原來是專為日本人而建的居住區,現存有日本遺留建筑16棟,式樣有單體別墅、雙體、連體、塔樓四類,均為鋼木磚混結構,每棟門外為日式尖頂遮雨檐,樓內多為木樓梯,地面為硬木地板。幼兒園為原日本董事的住所,樓為兩層帶閣樓。還有一座遺留下來的20m高的老式水塔,在改造升級中很多過去年代的遺跡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原廠位于現在的李滄區四流中路46號,西臨青島北站。原為日商“鐘淵紗廠”,始建于1921年。1后改稱“國營青島第六棉紡織廠”。隨著青島北站的建立,國棉六廠保護性開發,2013年這處老廠區改造成為“青島國棉6虛擬現實產業園”?,F存建筑有建廠時的日式建筑如黨辦樓,民國的紡織品倉庫,還有車間。建筑結構主要有四類:混凝土,磚砌,木桁架和磚木混合結構。它是目前青島唯一一處大規模完整保留下來的紡織工業遺產。廠區內建筑可以大體分生產建筑、辦公建筑和生活建筑。生產區位于廠區西側,該區域的建筑紡織工業特色最為顯著,鋸齒形廠房、單層大空間倉庫等都保存完好。辦公區位于廠區正門附近,建筑質量很好而且仍在使用,其日占時期建筑特點很鮮明。生活建筑位于廠區東南側大部分已經破敗。
兩廠已經全部被拆除。七廠位于現在的李滄區四流中路187號,前身為“日本富士瓦斯紡績株式會社青島工廠”,始建于1921年。八廠位于現在的李滄區沔陽路1號,前身為日商“上海紗廠”,始建于1934年。
原廠位于現在的李滄區永平路。始建于1902年,最早為德商“滄口德華繅絲廠”。停產之后廠房已全部租出去。除保留有29世紀80年代添置的氣流紡車間外,其余廠房均已拆除。
以上即為青島近代紡織工業遺產之簡要現狀。這些工業遺產遺留下來的廠房、設備等,記錄著青島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脈絡,是青島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無數勞動人民多年來創造積累的城市財富。老工業廠房建筑堅固耐用,內部空間大,層高較高,可以在最大限度保留這些工業遺產在所承載的歷史原貌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優化改造。這些舊廠房簡潔的空間結構、大跨度形式的搭建、底蘊深厚的建筑細節,以及牢固耐用的特性,可以激發起人們的創作激情,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被歷史沉淀下來的青島紡織工業伴隨著歲月的洗禮,似已成為一位垂暮老人,在他身后是曾經無數的光輝歲月。青島是全國知名的旅游城市,將紡織工業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加以開發利用,保留住它們在城市歷史、文化方面的傳承作用,是一個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