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正超
(紅河州地方公路管理處 云南紅河 661100)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斷落實,交通基礎設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愈發明顯。位于我國西南邊陲的紅河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多年努力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總體來看,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網絡程度低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本文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例,通過分析沿邊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狀,剖析存在問題,提出沿邊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建議。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紅河州)總面積32931萬km2,邊境線長848km,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60.6%,是全國唯一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是沿邊少數民族地區較好的參考樣本。紅河州近年來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持續高投入,建成多條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實現了“縣縣通高等級公路”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的目標,截至2017年底,全州通車里程達23298.2km,其中:高速公路696km、一級公路71.47km、二級公路963.66km、三級公路1193.75km、四級公路17835.95km、等外公路2537.33km,公路密度達70.8km/百平方公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雖然現階段紅河州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解決這一突出矛盾,還需要進一步在現有交通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農村出行條件。在提升農村出行條件的發展中,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制約:
紅河州2017年通車里程為23298km,公路密度達70.8km/百平方公里。僅僅為中部地區的60%,東部地區的40%,公路通車總里程數還不夠,覆蓋還不夠全。
與此同時,紅河州交通基礎設施發展還面臨南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紅河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3074.3m,最低海拔76.4m,以紅河為界,跨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區,紅河北岸是以中低山為主的喀斯特高原地貌,高原上分布著為數眾多、多沿構造線分布的斷陷溶蝕盆地(壩子),地勢相對平坦,人口相對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紅河南岸則是哀牢山的余脈,到處高山深谷,人口相對較少,經濟相對落后,除縣、鄉政府所在地外對于交通需求相對于較小,特別是個別自然村人口少、地形條件受限,通機耕路都很困難。由于這一特殊的因素,我州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南北發展差異較大,截止2017年,北部7縣(個舊、開遠、蒙自、建水、彌勒、石屏、瀘西)通車里程13172km,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14km,占全州的88.2%,南部6縣(屏邊、元陽、紅河、金平、綠春、河口)通車里程10126km,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82km,占全州的11.8%。高等級公路占路網比率最高的是個舊市,為18.5%,最低的是綠春縣,僅為2.1%。
對于目前農村公路建設發展來說,紅河州受制于地理條件和歷史因素影響,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差距較大,農村公路網密度低。在紅河州公路通車里程中,高等級公路僅占7.41%,州府至縣城已全部實現高等級化,但縣與縣之間,縣城通往重要產業基地的道路基本還是三、四級公路,道路通行能力較差。在農村公路中,從“十一五”以來陸續實施的通鄉油路、建制村通達工程、通村油路等項目都是集中解決居民點通往上級路網的問題。現在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斷頭路還比較多,之間交通繞行較遠,整個路網效益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難以滿足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農村人口的出行需求。
雖然紅河州對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十二五”期間紅河州集中力量實施了7678.8km通村油路,再加上2017年1376km項目實施完成后,全州可實現100%的建制村通暢。但是由于紅河州交通基礎薄弱,全州9860個自然村中,還有5833個還未通等級公路,建設里程17070km,且大部份自然村公路沿線山高谷深、地處邊遠,地質地形條件復雜、建設基礎更差,增加了建設成本,加大了項目建設壓力,成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農村公路作為交通扶貧工作的重點,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增進人民福祉。自2011年以來,紅河州共下達建制村公路建設計劃9049km,到2017年底全州所有建制村已經實現100%通暢的目標。但是近年來人工費、材料費的不斷上漲,公路的建設成本也不斷提高,在建制村通暢項目建設中,除了中央車購稅的補助支持的60萬元/km之外,其余建設資金需要地方承擔,這給地方政府留下了巨大的債務。
隨著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的啟動,而且大部份自然村公路地質地形條件復雜、地處邊遠,增加了建設成本。但目前,國家僅對“直過民族”地區和沿邊地區自然村通硬化路項目給予35萬元/km的補助,僅靠州縣財力根本支撐不了整個自然村公路的建設。自然村公路建設形勢在整個紅河州路網中是最嚴峻的,如沒有新的有效的措施,自然村公路將成為整個路網中最大的短板。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沒有解決,在統籌和推進協調發展上難以作出更大的貢獻。
農村公路如不能及時養護或者棄養,輕則導致道路通行能力降低,重則導致公路受損,嚴重影響正常使用以及使用壽命,對于公路上行駛的車輛以及車內人員的人身安全都存在不小的隱患,如不及時進行養護以確保公路的可用性,則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紅河州現有列統農村公路19174km,其中,縣道6390km、鄉道11209km、村道1163km。在列通農村公路中,目前省級按每年縣道7000元/km,鄉道3500元/km,村到1000元/km的標準給予補助,州縣兩級配套5000萬元。這基本上是10多年前的補助標準,在當前人工、材料成本已大幅上漲的缺口下,養護資金難以確保列統公路得到全面有效及時的養護,直接影響了建設成果的體現。另外,紅河州還用相當數量的等外公路,特別是鄉村籌資建設的項目,由于受資金限制,建設標準未達到四級公路標準,未進入列統范圍,沒有任何養路費補助,基本處于晴通雨阻的狀態。
習總書記視察云南時指出,云南要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沒有協調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沿邊民族地區就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沒有結構合理,服務高效的交通網絡,在推動跨越發展中就失去了基礎。沒有高速大通道、干線路網和農村公路的有機結合,努力成為全省面向東盟開放的重要交通樞紐更無從談起。在具體工作中,必須要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三塊齊頭并進,相互補充,才能真正為紅河跨越發展提供堅強的交通服務保障。
在邊疆地區,高速公路所占公路比例低,以紅河州為例,目前仍未實現縣縣通高速,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受制于落后交通條件。高速公路具有高能、高效、快速通達的多功能作用,加大高速公路建設力度,才能有效打通交通大動脈,樹立路網大骨架,提供運輸大支撐,促進高速公路沿線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為高速公路沿線創造出的有利投資環境,使其經濟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在紅河州為努力成為全省面向東盟開放的重要交通樞紐的戰略發展目標中,建成北融滇中、南聯越南、東接兩廣、西通緬老的高速公路網格局是實現這一目標重要基礎和保障。
在邊疆地區,國省道承擔著連接縣際之間,通往重要產業基地間的重要功能,在整個路網體系中實農村公路與高速大通道之間的橋梁,在提升整個路網效益,助推產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國省干線公路進行提質改造,將進一步改善邊疆地區交通運輸狀況,帶動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加快城鎮化進程,對邊疆地區進一步加強與外界的社會經濟聯系,發揮整體區位優勢,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繁榮邊疆經濟,縮小經濟、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提高民族自信心,促進社會和諧,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紅河州的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以及社會勞動者的構成比例帶來較大影響,有利于促進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加強邊疆地區的干線公路建設,為部隊和軍事物資運往邊防前沿提供一條通達能力強的快速通道,可以進一步鞏固國防、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靈活快速處理突發事件能力。
紅河州2017年可實現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標,但在自然公路中,目前僅有沿邊及直過民族20戶自然村公路和撤并建制村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庫,可以爭取車購稅資金補助,按四級公路標準測算,平均每公里造價在80萬左右,國家和省級僅對項目給予35萬元/km的補助。除此以外,其余通自然村公路建設項目國家、省都沒有資金支持補助建設。沒有上級的支持,僅靠州縣財力根本支撐不了整個自然村公路的建設。自然村公路建設形勢在整個紅河州路網中是最嚴峻的,如沒有新的有效的措施,自然村公路將成為整個路網中最大的短板。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沒有解決,在統籌和推進協調發展上難以作出更大的貢獻。國家、省應該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對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未延伸到自然村公路之前采用貼息等方式,鼓勵地方政府向金融機構融資,籌措自然村公路建設資金。
農村公路的建后養護保障是公路持續作用和延長使用壽命的重點內容,在追求建設規模的同時應注重養護工作。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紅河州沿邊地區為例,由于地質條件較差這一不利因素外,還受降雨量大、持續時間久的影響,每逢雨季都會造成大量的水毀、塌方,因此,公路養護部門需定時定段對公路進行破損以及塌陷排查,及時做好防范措施,保證農村公路的正常使用,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作用,采取縣鄉結合進行充分高效的養護體系,加強鄉鎮基層公路管理力量的建設,同時保障養護資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特別是習總書記視察云南時指出,云南要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加快沿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邊疆地區的經濟水平改善、沿邊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國邊防交通網絡的構建有著巨大影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個主要且長久的手段,在建設沿邊地區基礎設施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沿邊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不僅需要國家、省級的大力支持,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樹立科學發展觀,發揮自身優勢,全力以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