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劍
合肥市建設工程監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51
(1)試樣缺乏代表性
確保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準確性的關鍵就是材料的取樣環節,現行標準對鋼筋、水泥、混凝土、砂石等材料的取樣方法、取樣數量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的送檢過程中,由于施工單位對質量檢測存在片面認知,其錯誤認為試驗檢測只是為工程建設提供一份合格報告,因此,玩忽職守甚至對送檢樣品弄虛作假,而見證人員因受利益所驅或缺乏責任感對此現象視而不見,監督不到位,致使送檢樣品缺乏代表性與有效性,例如:鋼筋只送檢1組、水泥樣品取自1處,致使所取試樣缺乏代表性,使得即便檢測數據達標,也不能保證施工現場所用的材料合格,建設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
(2)取樣頻率不足
現場施工中,單位工程所需材料都是分期、分批組織進場,不僅爐批會有所不同,甚至連廠家都有可能會發生改變。因此,一旦取樣頻率不足,未按批足量取樣,那么極易導致不合格的材料發生漏檢,為工程質量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
工程檢測行業同其他行業有所不同,其對檢測設備的依賴程度非常之高。但這些先進設備往往單臺就要花費數十萬,過高的成本致使檢測機構的設備配置與更新并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求。另外,檢測設備需經常保養與調校,但有些設備保養、換件成本亦相對較高,部分檢測機構因效益欠佳,故保養、換件存在延遲,使得檢測結果存在些許偏差。
試驗檢測結果是確認材料、部位是否滿足要求的重要依據,雖然國家對各類材料均有明確的質量標準要求,檢測方法與檢測流程亦相對全面,但部分檢測機構未完全依照相關要求編制詳細的檢測方案,或編制的檢測方案太過簡單,或因管理疏忽檢測專員未完全依照檢測方案進行操作,使得檢測結果并不準確,甚至存在較大偏差,導致不合格材料被定性為合格材料。
由于同行單位間的不當競爭,以及借用資質掛靠等現象的普遍存在,致使一些檢測機構嚴重缺乏真正的技術骨干,加之有些檢測機構因經濟效益欠佳,領導層為節約資金投入,通常不會花大價錢聘請水平高、技能強的檢測人員,致使許多檢測機構的檢測人員證件資質不全、業務能力較差、素質水平偏低,甚至有些檢測人員并不具備獨立完成試驗檢測操作的能力,從而導致試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法保障。此外,還有些檢測人員的職業操守欠缺或受利益所驅,為迎合委托單位的需要,對工程質量不管不顧,違反檢測規范、肆意篡改檢測數據結果、弄虛作假等,致使檢測的真實性、權威性缺失[1]。
首先,取樣部位應均勻分布,取樣點的數量與布置應符合標準要求,不同的材料應按照不同的標準要求進行取樣。例如,對于散裝水泥通常采用隨機法取樣,即從三個以上的罐車中選取相同數量的水泥,將所取樣品攪拌均勻后抽取約12kg的試樣,存放至干燥密封的容器內保存送檢,并另取一份封樣保存。對于袋裝水泥通常采用分層隨機取樣法,即分別從20袋以上的水泥中取出相同數量的水泥,然后攪拌均勻后取兩份樣品各12kg左右,一份送檢測機構進行檢驗,一份封樣進行保存。對于混凝土的取樣,同一工作班相同配比的混凝土取樣數量應大于1組,且每組不低于3塊試件。總之,所有試樣的取樣過程應確保取樣的隨機性與均勻性,確保取樣操作的規范性,使得所取試樣能夠真正地起到代表作用。另外,取樣人員應具備較高的責任心與良好的職業操守,對取樣方法、取樣數量、取樣頻率、取樣要求等要做到熟記于心,并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試樣留取。同時,見證人員應加強監督,對于見證取樣不能流于形式。此外,質量檢測部門或檢測行業應加大對取樣與見證人員的培訓與監管力度,避免不規范取樣行為的發生。
齊備的硬件設備是試驗檢測結果是否精準的根本保障,因此,監測機構應當依據自身檢測范圍,購置相應的檢測設備,并確保檢測設備較為先進,以使得檢測結果精準無誤,能夠滿足業務所需。另外,應當設置設備管理專員,專門從事設備的保養與維修工作,從而在設備損壞需維修或更換配件時,能夠及時予以更換維修,確保檢測設備隨時處于良好狀態。
首先,檢測機構應當依據國家、行業所制定的標準要求、檢測方法、檢測流程等,制定詳細全面的檢測方案,并將其予以貫徹落實。另外,還應當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與獎懲機制,使得檢測專員能夠認真履責,按照標準的流程方法進行試驗檢測,確保檢測結果真實、有效。
相關主管部門應強化監督管控,嚴把資質申請關,防止資質證書掛靠等現象的存在,多方確保所有試驗檢測人員均能持證上崗,并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同時能夠熟練掌握相應試驗檢測的規范、內容以及操作標準等。同時,積極組織相關從業人員多多參加技術交流,總結經驗教訓,剖析所存不足,不斷提升檢測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水準。另外,加強管理,落實質量終身責任制,使檢測人員均能恪守職業操守,提高檢測人員的質量意識與責任意識[2]。
總之,建筑工程項目的建設周期長、投入資金多、工藝技術復雜、涉及人員設備眾多,因此,需廣大相關從業者們通過多方的協同配合,將建筑質量隱患徹底的扼殺于萌芽之始,而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人員應當立足自身崗位,做好本職工作,互相監督,互相考評,以奮力達成“建優質建筑,創精品工程”的建設目標,服務人民,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