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煒
安徽省交通航務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601
施工前準備工作主要內容:準備足夠的堵口物料,并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調整物料數量;設置精干高效的施工現場指揮機構,合理安排施工隊伍、組織施工機械進場,明確人員分工;做好堵口作業現場的布置,并制定具體、合理的進場與堵口線路方案;做好施工機械設備、材料的準備工作,并進行技術與安全交底。
此階段應重點做好如下內容:①定期測量口門水位、水深以及水流、水量等信息,同時進行口門縱橫斷面圖的繪制;②結合口門位置近期與中期的水位與流量等信息,做好水文預報;③定期測量口門及四周區域水下的地形,并做好土質勘察;④及時勘察口門上下游的河勢變化,對口門河水水流及水量的變化做好預估。
細致了解水壩堤防決口區域的水文地質、河勢變化以及物料準備等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合理選擇施工方案,確定堵口時間。其中,堵口作業方案的選擇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并能有效保障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堵口時間應結合決口的嚴重程度、位置以及復堵條件等進行確定,宜早不宜晚。
在進行水壩堤防堵口作業時,為避免繼續發生坍塌,應第一時間進行裹頭處理,從而為堵口施工提供牢固可靠的基礎。裹頭通常是利用較強抗沖性的材料將決口口門兩側的斷堤頭進行裹護的一種施工技術,其作為進堵口門的基地,修筑時必須要牢固可靠,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從而為堵口的施工奠定基礎。一般情況下,在水位淺、流速慢、土質好的地帶,可在堤頭附近打樁,樁后回填進行裹護,填護材料可選擇樹枝、柴料或碎石;如果遇到水位深、流速快、土質差的地帶,選擇柳石枕、柳淤枕等裹護加固[1]。
(1)合理選擇堵口時機。在物料準備齊全,施工人員、機械等就位后,即可開始堵口作業。若條件惡劣無法作業時,則堵口作業時間應盡量選擇在水位下降或下次洪峰來臨前進行。
(2)確定口門復堵順序。水勢過猛漫溢引起決口通常大小不一或在不同部位出現多個口門。因此,進行復堵時,應按照決口位置的重要程度選擇復堵順序,并遵循“先下游、后上游,先小口、后大口”的口門復堵原則。
(3)合理選擇堵口堤線。適當、科學的堵口堤壩軸線,直接決定著堵口作業的成功率。通常,堵口堤壩軸線應結合堵口施工方法、口門條件,在方便施工且易于斷流的位置做堵口堤線。
(1)立堵法。立堵法有填土法、草木圍堰法、埽工進占法等多種施工形式,具體施工時,應結合口門水深、水流以及水位差等,選擇合理、適當的物料進占。由于立堵法施工免去了浮橋、棧橋的架設,因此,大大減少了作業成本,簡化了前期作業,為提前施工爭取了大量時間,在堵口施工中得到廣泛應用。
(2)平堵法。與立堵法相比,平堵法單寬流量較小、最大水流較小而且水流情況較好,使得對龍口基床的沖刷力大大降低,對于機械化作業十分有利。但其缺點是在水流速快、水位深的情況下,要首先進行浮橋或棧橋的架設,不利于盡早進行堵口作業。
(3)混合堵。混合堵是指平堵法結合立堵法共同作業,在遇到口門局部沖深大、基礎軟弱或口門較大時宜選擇混合堵施工。如若選擇混合堵進行作業,應結合口門的具體情況,并根據平堵與立堵的各自優勢,做到合理結合,靈活應用。
(1)橫梁合龍。將約20cm直徑的粗木桿橫臥在龍口上,固定好兩端位置,并在位于橫桿前排的部位打一排木樁,將土袋壓在木樁上,以逐步阻斷水流。
(2)沉排合龍。將容易變形的樹枝、細木桿等綁扎成梯形、方形的沉排,并將適量的土袋放置于沉排方格內部,確保沉排不會沉入水底,由人工拉拽至合龍口位置。在沉排卡緊并穩定后,繼續向上拋壓土袋,在土袋露出水面后實施填筑作業。
(3)關門合龍。利用一根略寬于合龍口的粗木樁,將由樹枝、秸稈綁扎而成的柴草捆綁扎在木樁上,借助水流使其橫卡在合龍口位置處,在成功攔截大部分水流后,拋壓土袋,完成合龍[2]。
水壩堤防堵口作業時的截留壩,其壩體相對矮小,內部構件空隙大、雜質多,很難滿足防洪要求。因此,必須及時采取復堤措施,防止再次發生決口。其中,復堤階段的關鍵施工技術總結如下。
恢復堤頂高程至原設計標準,在實際施工中,由于堵口斷面位置堤質穩定性相對較差,且堤基較宜發生滲漏且背水處存在潭坑等問題,因此,復堤高度通常應比設計略大出約33cm~50cm的高度。
水壩堤防堵口復堤段通常為新建堤防,基本都位于迎流頂沖區域,大多未經歷洪水的沖刷,因此,通常需要在新建堤防堵口位置,及時進行護坡抗沖以及水下護坡的作業,防止坡腳發生滑動,避免堤防受沖而損毀。
鋪筑作業前,首先應清理干凈基面樹枝、污水、泥沙等雜物,然后進行填土作業;在修筑堤防時,應注意臨水面用黏土,背水面用砂土,至堤身填筑超出水面后實施分層填土,并確保每層厚度不得超過30cm;完成回填后實施碾壓與夯實作業,碾壓次數宜控制在2~5次;整個施工過程,必須遵守規范,嚴格按照設計標準進行,新堤與舊堤結合處應妥善處理,確保質量符合要求。
總而言之,水壩堤防決口事故危害大、影響壞,而堵口作業時間急、要求高、難度大,因此,需提早預防,以多方努力,盡量將事故扼殺于萌芽之始。另外,廣大學者與技術人員應對決口原因與堵口技術等展開深入、廣泛研究,以確保在出現決口事故時,能夠迅速、順利地完成堵口作業,及早恢復水壩堤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