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秀英,陸建軍
(1.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公路管理局,廣西 陽朔 541999;2.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1)
樁基作為橋梁最重要的基礎部分,其施工質量直接影響橋梁的整體質量,施工中因使用工藝不當、施工組織設計不到位,管理不嚴,導致斜孔、漏漿、塌孔、卡錘、埋錘、掉錘、地面塌陷、串孔、斷樁等質量事故時有發生。
覽勝橋位于陽朔縣新城區政府辦公區的西側,由北向南跨越田家河,橋梁中心樁號LSLK0+719.174,全跨徑組合(37+60+37)m,主跨為等截面懸鏈箱型拱,邊跨為拱梁組合結構,拱圈為等截面圓曲線拱,腹拱、次腹拱均采用等截面箱型拱,橋梁總長度為142.28 m,橋梁橫向四幅設計,總寬約48 m。工程項目所處位置地質構造較復雜,雁山斷裂、白沙斷裂從新城區經過,兩條斷裂大致平行。現場勘察資料顯示基巖為灰巖,基巖上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粉質黏土、中砂、卵礫砂。石灰巖巖溶較發育,在勘察場地內未發現斷裂構造蹤跡。
(2)汛期長,洪峰多。金寶河(九大水庫)、遇龍河、栗木河是漓江的分支,三河在大榕樹下游合流匯入田家河,經過新城區在陽朔東街流入漓江。經統計,2016-05-08,遭遇特大洪水,九大水庫泄洪,田家河水位上漲12 m,2017-07-02,遭遇更大洪水,九大水庫和漓江上游青獅溏水庫同時泄洪,田家河上游三河洪水泛濫,下游漓江反灌頂托,水位上漲高達23 m,當時樁基隊伍已進場施工,機械設備全部被泡,項目部一樓全部被淹。
(3)巖土層結構變化大。本場地位于喀斯特地貌區,場區巖溶裂隙發育,溶洞和土洞分布無序,大小不等,形態各異。巖性較單一,但差異風化作用強烈,巖面坡度變化很大,對施工將產生不利影響。
在覽勝橋樁基施工中,常見的質量事故均有發生,如斜孔、漏漿、孔壁坍塌、卡錘、埋錘、掉錘、地面塌陷、鋼筋籠上浮、串孔、斷樁等等。分述如下:
(1)斜孔。全橋約20%的樁基施工存在斜孔現象,根據勘察報告,場地內灰巖巖面凹凸不平,埋深相差懸殊,坡度變化很大。樁基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滑樁、懸樁、半懸樁等質量問題,在荷載作用下,可能產生樁基失穩。
(2)漏漿、孔壁坍塌、地面塌陷。68#樁沖錘正常沖孔鉆進過程中,發生泥漿突然快速漏失,地面瞬間塌陷,鋼護筒墜入孔內的質量事故。原因分析:68#樁在層底深度11.40 m以下有2.6 m高的溶洞,充填砂土、卵石及黏性土,上面覆蓋厚8.2 m的沖洪積土層和3.2 m的微風化灰巖層。地基存在臨空面,施工遭遇溶洞時,泥漿大量流失,水動力條件急劇變化,水力起降迅速增大,加上巖溶真空或負壓吸蝕作用,產生水土流失,孔壁失穩,溶洞頂板發生變形坍塌,而引起地面塌陷。
處理措施:用片石和黏土回填至地面,等15 d以上,地層穩定后重新開孔沖擊鉆進。
經驗教訓:樁基施工前,進行溶洞注漿處理,既止水又有助于樁基成孔。
(3)鉆進時塌孔。2#樁連續發生兩次鉆進時漏漿、孔壁坍塌質量事故,第二次發生漏漿、孔壁坍塌事故時鉆桿被卡在孔內無法撥出。原因分析:因施工單位和其它外界因素等影響,施工單位樁基正常開工時已接近汛期。為趕工期,施工單位將卷揚機帶動沖錘自由落體沖擊鉆進改為了旋挖鉆機鉆進,但沒有調整泥漿的性能,相對密度和黏度太小。鉆進時沒有控制好鉆進速度,進尺過快,保持不住泥漿面水頭高度,大量漏漿。經驗證明,巖溶、裂隙發育地段,不適用旋挖鉆機成孔。
成語中有很多名詞用作動詞的現象,比如“繩之以法”中的“繩”,本來指的是墨線,這里的意思是糾正。“兵不血刃”中的“血”,原意指鮮血,這里指血染。“相形見絀”中的“形”,原意指形狀,這里指比較。[3]
(4)灌注混凝土終孔時塌孔。106#樁澆灌快要終孔時,混凝土瞬間塌落消失不見。原因分析:106#樁層底深度5.1 m以下有8 m高的溶洞,充填卵石有黏性土,溶洞下9.72 m的微風化石灰巖層有垂直裂隙。并且與106#相鄰的107#樁在與106#樁相近底層深度有11.10 m高的溶洞,充填流塑至軟塑狀黏性土及砂卵石,漏水。故判斷混凝土是往107#溶洞方向滑走。現場采取的處理措施為持續補灌混凝土直至成樁。
(5)串孔。18#樁混凝土灌注時發生與2#樁串孔的質量事故。施工單位安排相鄰的18和2#同時施工,兩孔巖溶存在連接性,是導致串孔質量事故發生的原因。
(6)斷樁。106#樁成樁后超聲波檢測結果顯示,樁底沉渣過厚,樁底往上1.8 m處有夾層。106#樁塌孔事故發生突然,混凝土不能及時補充供應,中止時間過長,是產生斷樁的主要原因。施工單位對該斷樁進行了修補處理,處理程序為:確定工作孔位置→鉆工作孔→清孔→用高壓水旋噴切割斷面層→清除沉渣和夾層不密實疏松體→清樁→對斷樁部位進行壓漿補強或置入鋼筋束后灌漿處理→檢測。該樁最終檢測結果評定為二類樁。
覽勝橋場地處于巖溶強發育區,部分鉆孔揭露較多溶洞,多呈串珠狀發育,局部溶洞規模較大且大部分充填,另局部基層埋藏深,與附近鉆孔揭露情況差異很大,巖面起伏大,對施工有不利影響。施工時必須采取預防措施并制定應急方案。
(1)覽勝橋勘察鉆孔見洞率27.6%,部分溶洞呈串珠狀發育,溶洞埋深1.4~18.80 m,大部分出現漏水現象。本次勘察鉆入基巖深度≥5 m,如果增加入巖深度,可能鉆孔見洞率會大幅提高。在樁基施工前,可根據溶洞、溶隙的發育規模和連通性、充填物性質和充填情況,按以下方案分別采用工藝注漿施工技術,對溶洞、溶隙進行填充、加固。
①本場地部分溶洞較大,洞高在0~20.3 m,大部分有充填,鉆探過程中多漏水。對洞高較大且無充填或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可考慮采用高壓注入低標號素混凝土或水泥砂漿填堵,阻隔巖溶通道的連通;對于局部較大溶洞,可考慮采用鋼護筒方案。
②對半充填的小型溶洞,可用花管低壓注入水泥漿或水泥和水玻璃雙液漿。
③對全充填的溶洞、溶隙,采用袖閥管中壓加固注漿。
(2)樁基沖擊成孔施工時,就詳細了解樁位鉆孔資料,根據施工方案配制優質泥漿護孔,合理布置泥漿池,預備填充溶洞或防塌孔的應急材料。在沖孔過程中遇溶洞時按以下措施處理。
①在溶洞范圍內沖擊成孔施工時,繃緊鋼絲繩,小沖程低打緊擊,在沖孔至離溶洞頂板1 m左右時,加大泥漿比重,用小沖程進尺,逐漸將溶洞頂板擊穿。
②穿越溶洞時,密切注意鋼絲繩情況,判斷是否斜孔。若出現斜孔,先回填片石至彎孔處0.5 m以上,再用錘牙好的樁錘進行修孔。修孔時低打緊擊,慢慢將陡斜巖面修整成水平臺階,直到整個沖錘施工接觸面為均質巖面才結束修孔操作。右溶溝、溶槽內施工時,可拋填片石,保持沖錘的作業面強度均勻,以減少斜孔和卡錘。
③發現漏漿異常情況,馬上提升沖錘至孔口,按比例拋填片石和袋裝碎塊石和黏土混合料(1∶3),扎緊口袋,拋填量為填充樁芯高度1.5~2 m,使泥漿面不再下降并穩定,采用繃緊鋼絲繩小沖程輕打擠壓堵塞溶洞內通道,形成泥石護壁護孔。如此反復操作,直到不再漏漿為止,轉入小沖程沖孔固壁成孔,順利穿越溶洞。
(3)覽勝橋基礎設計樁間距較小,施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影響。18#樁有兩處洞高2.9 m和5.4 m的填充溶洞,2#樁是微風化石灰巖層,裂隙發育,沒有溶洞。根據以往經驗,鉆探揭露無溶洞,樁基施工卻發現大溶洞,鉆探揭露一層溶洞,樁基施工卻遇到兩層或多層溶洞(串珠狀溶洞),覽勝橋巖溶強發育,因此判斷18#和2#之間巖溶存在連通性。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其相互影響,安排合理的施工工序,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
(4)對于場內頻頻發生的斜孔質量問題,分析發現施工單位采用的是自制簡易沖擊鉆,配的是四瓣沖擊錘,質量偏輕,重心偏高。根據經驗,六瓣沖擊錘在本場內地質情況下,成孔比四瓣沖擊錘圓順、規則,成樁比四瓣沖擊錘小,效率比四瓣沖擊錘高。針對發生的斜孔質量問題,除了前文第(2)點第②條提到的,還應采取以下預防處理措施:在錘型選擇上應盡量選用質量大、重心低、錘瓣5~6瓣的沖擊錘。成孔時隨時觀察樁錘的磨損和變形程度,及時修補樁錘,嚴禁底部上大下小時仍繼續使用;沖擊成孔應小沖程開孔,使初成孔的孔壁堅實、豎直、圓順,能起到導向作用;沖擊錘超過錘全高沖程后,再正常沖擊。掏渣或停錘時,保持泥漿面水頭高度。
(5)場內除上述常見質量問題外,鋼筋籠上浮、護筒卷邊變形、卡管、堵管、偏位等現象時有發生,施工單位應加大管理措施,避免甚至杜絕此類因管理不嚴而引發的質量問題。
樁基施工過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可能出現質量不穩定點。一旦發生質量事故,處理技術要求高、難度大、費時費工費錢,有時處理一根樁,就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給工程帶來的損失難以估計。事故處理的最好方法是避免發生事故,應在開工前收集調查相關資料,正確選擇施工工藝、施工機械設備,完善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管理措施,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為主、事后處理為輔,要避免發生質量事故,關鍵是預防,重點是管理,細節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