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理哲
歷史上,技術的演進和產業的變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910年以前,利用橡皮布轉印的膠印機就陸陸續續地出現了,后來有了CMYK分色和網點控制的技術,需要把文字、圖形和圖像分別處理,最后在桌面上把整個版面組合起來,如此衍生出了今天所謂的“印前”。
一直到1985年前后個人電腦出現,總算敲開了印前數字化的大門,其中Adobe Systems公司發明了PostScript版面描述語言,使完整版面都可以利用電腦來處理。PostScript是今天PDF(Portable Data Format)的前身,Adobe策略性地把自己公司的研究成果無償地開放給任何人或企業使用,導致世界上無法出現第二種版面描述語言,最后PDF和PostScript都成為了ISO國際標準。Adobe創造了印前PDF的生態圈,因此引領印前技術30余年。
在相互競爭的商業氛圍中,開放自己核心競爭力的秘笈,反而保住了自己領先的地位,這可不是心胸寬厚,而是膽識過人,這在當時的商業史上并不多見。
亞馬遜是最早在互聯網上建立“灘頭堡”的電商,在網上創立了許多史無前例的生意模式,其中的亞馬遜網絡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成為了今天全球網絡公司、IT公司、電信公司和電腦設備商抄襲和模仿的云計算生意模式。
AWS的起源一樣是把亞馬遜本身的優勢分享給外人,因而吸引更多的客戶。今天,AWS上面有90多種各式各樣的服務,這些服務一開始都是亞馬遜用來服務自己客戶的,當一個服務被證實了確實可以提升亞馬遜的效益,亞馬遜就會對外開放這項服務給需要的企業或個人使用。AWS黏住了無數的企業利用亞馬遜的云計算平臺做網絡生意。
亞馬遜第一次對外分享自己的資產前,確實經過了一番掙扎。2002年有一位音樂雜志的編輯發了一封郵件給亞馬遜,提到“亞馬遜賣了許多書,一定知道各種書準確的銷售量,希望亞馬遜能提供清單給雜志社”。
亞馬遜內部出現了兩派意見,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亞馬遜在出版界最大的優勢,一旦分享出去了,優勢就不再了。最后暢銷書排行清單還是被開放了,事后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提到了這個決定的轉折點。他說:“當時亞馬遜員工正在流行玩一個叫‘細胞的游戲,只要賦予細胞幾項不同的基本功能,細胞就會分裂,長大以后就會出現各種匪夷所思的功能面貌。”貝佐斯玩這個游戲時,忽然意識到,企業就像一個擁有基本功能的細胞,他想看看最終能分裂出什么樣的結果。就這樣一項一項把服務分享出去以后,亞馬遜十幾年來在電商領域持續領跑全球。
有了互聯網,分享企業的優勢給客戶,而不只是賣產品給客戶,可能會創造全新的技術聯盟關系,如果能創造出全新的生態圈,則更符合企業的長期策略。
看看美國通用電氣(GE)的Predix平臺,任何人都可登錄,利用其中的工具設計自己的物聯網App。今天號稱萬物可以聯網,許多大企業希望收集市場上各種實時數據,這樣的大數據對任何產品和服務來講,都將帶來超乎想像的好處。但是利用物聯網去采集實時數據,對系統條件的要求很高,一般設備制造商做不到。通用電氣利用Predix幫助需要的企業解決這個問題,因而就有了Predix生態圈,生意機會也圍繞著通用電氣。
全球最大的制造集團富士康,今年6月在A股上市,公司名稱定為“工業富聯”,當天對外宣稱“富士康在工業互聯網的定位是要成為中國的Predix”。可以想像工業富聯想要建立一個工業領域的基礎性系統平臺,去創造一個工業物聯網的生態圈。
大企業分享自己優勢的資源來改變和客戶的關系,已經形成了趨勢。
印刷業也有類似的例子。美國Vistaprint把電子營銷的平臺分享給自己的盤商,讓盤商幫客戶印刷的同時,免費提供社交網絡營銷的服務。
技術發展改變生意的效益,互聯網大環境下,創建服務平臺的成本很高,分享的成本卻一點也不高。未來互聯網印刷即將面對的新花樣,很可能不是降價,而是讓電腦為客戶提供有意義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