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挪威大使館主辦、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清華SDG研究院)承辦的“Meet SDGs”高端論壇No.5:可持續發展目標時代的國際合作在公管學院一層大廳召開。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會長、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吳紅波出席并發表題為《中國SDG進展和對全球的借鑒意義》的主題演講,以下為吳紅波會長的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過去四十年里,中國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使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從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奮起直追,一路趕超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去年經濟總量達82.7萬億元,從1978年占世界經濟總量1.8%躍升為15%。
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17年的36,0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分別覆蓋13.5億人、9億多人;全面實現城鄉初中免費義務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88.3%、45.7%;7億多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占同期全球減貧總數的70%以上。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今年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三周年。十四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領導下,為落實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國家發展戰略(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將可持續發展議程17個目標全部納入中國國家發展規劃予以落實。2016年3月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的“十三五”規劃,將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全部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此后,各政府部門又將“十三五規劃”的要求轉化為本部門工作目標。同時,中國大陸地區31個省市自治區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地區中長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目前,可持續發展議程各項目標的落實工作在中國全面展開。
二、制度政策保障 (System and Policy Guarantee)
重點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完善體制保障。為此,建立國家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深圳、太原、桂林),積累經驗以便推廣。二是提供法律保障。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三是提供政策保障。著力在消除貧困和饑餓、保持經濟增長、推動工業化進程、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維護公平正義、加強環境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利用能源資源、改進國家治理、促進國際合作等十大方面。四是明確政府職責。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43家政府部門參與的部際協調機制,保障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地方政府也建立相應工作機制。
三、社會力量動員 (Mob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提高責任意識。中國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提高落實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二是廣泛使用傳媒。對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具體目標全方位解讀,為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三是鼓勵全民參與。充分發揮民間團體、私營部門、青少年的作用,提高對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協調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推進落實工作。
四、增加資源投入 (Increased Resources Input)
重點是三個方面:資源投入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公私兩種資源并發揮政府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
一是稅收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行業服務向可持續發展領域傾斜,保障資源投入。二是創新合作模式。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動員和引導全社會資源投向可持續發展領域。三是加強國際交流。積極引入國際先進理念、技術經驗和優質發展資源,服務國內可持續發展事業。
五、國際合作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尊重各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中國愿與各國政府、社會組織及利益攸關方加強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二是推動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發達國家及時足額地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科技開發以及向其轉讓、傳播和推廣環境友好型的技術。三是積極推動南南合作。推動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幫助發展中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優勢互補。四是穩妥開展三方合作。在尊重受援國意愿的前提下,穩妥推進三方合作,提升援助效果。鼓勵私營部門、民間社會、慈善團體等利益攸關方發揮更大作用。
六、監督評估 (Follow up and Review)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年度評估。結合對“十三五”規劃的年度評估,同步對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進行評估。二是國際年度評估。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發揮核心作用;鼓勵加強區域合作;加強與各國經驗交流,聽取意見和建議。三是與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合作。通過舉辦研討會、定期編寫并發布中國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報告等方式,全面評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進展。
中國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全球的影響。
1、強有力的領導(Strong Leadership)
落實可持續發展涉及整個國家、社會各階層、每一個人。因此,強有力的領導是不可或缺的。這種領導力必須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必須是長期穩定的。例如,改革開放以來,扶貧工作一直是中國政府的重點,由國家領導人親自領導,各級政府努力落實,堅持不懈。這才有了在本世紀前15年使7億多中國人脫貧,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做出突出貢獻。目前,在習近平主席親自領導下,中國有信心在2020年前實現中國鄉村的整體脫貧,比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前了整整10年。
2、有效的政策協調(Effective Policy coordination)
可持續發展議程與本國的發展戰略必須協調方能有效。其一是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納入本國的發展戰略。二是政府各部門的政策應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協調一致。三是各級地方政府應結合中央政府發展戰略制定本地區發展計劃。將可持續發展落實到政府各部門和最基層地方政權,是中國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保障。
3、長期計劃和投資(Long-term plan and investment)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期15年,而真正實現需要更多的時間。中國先后制定了13個“五年規劃”,是過去40年中國取得經濟社會發展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持續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線規劃的投資。今年7月12日,國際期刊 Nature 發表了澳大利亞、中國、美國19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中國自1998年就開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大量投資,早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已經取得十分顯著的成就。國際社會可以借鑒的經驗是,必須把可持續發展視為一項長期的、大規模的公共投資,等同于教育、衛生、國防和基礎設施。
4、全面的責任制度(Comprehensive Accountability)
沒有問責制,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落實。光說不做,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大敵。中國在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實現嚴格的問責制度。例如,中國全國的扶貧任務已經落實的村、戶、人,由各級政府官員負責,限時幫助貧困人口脫貧;不達目標,不得調走或晉升。又如,為了治理全國河流的污染和過度開發問題,所有的江、河、湖都建立了行政官員擔任河長、湖長的制度。中國全面實行的問責制為確實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完整準確的數據(Complete&Accurate; Data)
完整準確的數據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準確的數據,政府的政策沒有針對性,也不可能取得效果。中國提出精準扶貧的目標就是基于完整準確的數據,有針對性的采取扶貧措施。例如,中國有8千多萬殘疾人,中國政府多年前已經完成了入戶調查,完全掌握了他們困難的具體類型,并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幫扶行動。完整準確的數據仍然是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瓶頸。
6、符合實際的指標(Indicators consistent with reality)
為了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制定了300個指標。這些指標中2/3需要不斷充實完善,其余1/3需要與具體國家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有實際意義。例如,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極端貧困的衡量標準是每人每日生活費不足1.25美元。世界銀行將該標準提升到1.9美元。中國的脫貧標準是結合聯合國規定并根據中國國情制定的,更加全面。中國的標準是:“一達標:2300元。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住房、醫療和教育。”十分明顯,中國的扶貧標準更符合中國國情,且更加全面。
中國愿意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中,與挪威和世界其它國家進行交流和相互學習,也愿意將我們的經驗與國際社會分享。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