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等在京舉行“慧眼”衛星在軌跡投入使用儀式。“慧眼”衛星總師潘騰在儀式上說,“‘慧眼’遨游太空,使我國高能天文研究進入空間觀測新階段,對提高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我國自主設計研制的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在2017年6月15日成功發射,在軌運行期間,圓滿完成衛星平臺、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各項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總要求,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說,“慧眼”是國際上唯一同時具有大探測器面積、高時間精度且完整監測引力波爆發過程的高能探測器,已多次參加國際空間和地面聯測。通過“慧眼”等工作,人類首次“聽到”和“看到”宇宙深處劇烈爆發現象,直接探測到由雙中子星并合發出的“雷鳴電閃”;進行宇宙最強磁場的硬X射線回旋吸收線觀測,發現了中子星內部結構的“缺失環節”,提供研究中子星內部超高密度、超流體、超導體結構的新線索等。
未來,“慧眼”將為我國科學家提供遙遠宇宙中的天體(黑洞)、中子星和中子星雙星的高靈敏度圖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強調,“慧眼”衛星正式在軌交付,進入長期運行管理階段,標志著科學成果產出新階段的開始。
為擴大“慧眼”衛星及空間高能物理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發展空間科學等,國家航天局會同中科院共同成立了“慧眼”衛星國際科學委員會。將為“慧眼”衛星在軌期間交叉檢驗、對比觀測及地面多波段協同觀測等提供咨詢服務、國際合作;基于衛星數據,開展廣泛的數據應用和合作研究,推進數據共享服務;開展衛星及相關領域發展動態和技術預測研究,為后續衛星計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等。而國家航天局正在推進實施“慧眼”衛星數據管理辦法等,規范數據管理,促進數據應用和科學產出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