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0
如今,生態建筑設計理念被廣泛地應用在建筑設計中,將建筑當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加強建筑同環境間的聯系,使得建筑內的生態因素能夠事項良性循環,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態建筑注重建筑的和諧型以及整體性,不僅考慮建筑同周邊環境的影響,還要保證合理的利用空間及資源,不僅不會污染環境還要盡可能延長建筑的壽命。建筑建設的時候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組織及安排,確保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極大的推動著城市化以及工業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理念也不斷轉變,由以前的保障性住房慢慢轉向追求更加綠色環保的舒適的居住環境,客觀上推動了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誕生,滿足了人們不斷改革創新的以及優化升級的建筑設計需求。
生態建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將生態的相關理念同建筑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建筑同附件的環境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堅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念,靈活合理的利用生態環境內的資源,將建筑本身的一些人文特性等同空間屬性等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讓其變成一個有著整體意識同系統觀念的建筑體系。生態建筑不急包括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以及新型的建筑材料,還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建筑物進行合理的分析,注重整合協同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以便更好地給人民群眾服務[1]。
生態建筑典型的特征包括整體性以及系統性,要求將建筑和附件的相關地區結合在一起,讓其變成一個生態整體。生態建筑不僅要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還要遵循相對應的原則。
建筑的最大功能是居住,因此先要滿足人民的實際需要,盡可能滿足消費者日常需求。不僅要想辦法提升建筑設計標準,打造健康。舒適、環保的生活以及工作空間,還有滿足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便利性,采取靈活多變的原則,因地制宜。
建筑過程當中要注重節能原則,優先使用低碳環保無污染的材料,盡量不要采用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以及周邊環境的材料,對于電器的選擇要選用低能耗的電器設備。在整個生態建筑設計中,要把消費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優先采用無毒無害的材料,多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貫徹國家倡導的“建設生態文明型與綠色環保型社會”的理念。
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是生態建筑設計以及施工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需要科學合理的利用空間,不浪費,不過度開采資源。建筑設計人員要通過空間資源優勢去規劃和布局建筑空間[2]。
生態建筑設計以及施工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不但要實際考察地形、氣候能源、建材等環境,還要遵循當地的人文風俗習慣,整體把握建筑設計,才能建造出人們滿意的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設計不僅要綜合考慮建筑因素同環境因素的影響,還要統籌兼顧建筑拆除、廢物處理、維護分配以及生產加工等眾多工作之間的關系。在設計的時候需牢牢樹立“低碳、零污染以及經濟適用”的觀念,慢慢完善綠色建筑設計。而且還要合理的分析生態建筑設計中的各種問題,以便能夠設計出各種同城市相匹配的建筑設計。
如今大多數的建筑采用的都是如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這容易導致資源的枯竭還會污染生態環境。因此要加強對生態建筑的能源利用,比如太陽能、地熱能等,還要重建筑系統對物質循環使用的能力[3]。
生態建筑設計階段需要先將生態理念融入其中,建筑設計師需要先了解當地的文化,設計出符合當地城市特點的設計風格,才能將建筑同周邊的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建筑選址的時候,優先考慮生態平衡問題,不要破壞當地整體的自然環境。傳統建筑因為其自身的特點會給人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感覺會比較突出。而生態建筑則不會,其重視的是自然以及環境的和諧。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選擇合適的地段進行建筑,使用節能環保的材料,打造出更加適合人民居住的環境。
建筑行業的發展,不僅給人們帶來了便捷的生活,還導致了自然環境被嚴重的破壞,威脅著人們未來的生存發展。為了減少建筑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建筑設計人員對建筑理論進行了創新,提倡建筑從業人員,重視可持續的發展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節約建筑材料,減少建筑成本,對于多余的建筑材料進行合理的回收。
如今的城市建筑,高度越來越高,面積越來越廣,然而到處都是混凝土建筑,難以看見綠色的植被,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不適。新的生態建筑理念,注重人與自然,關系人們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在自然環境自身條件下改變其一點點結構,利用其本身的特性便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且大量采用綠色環保無污染的建筑材料,不僅可以提供建筑的優勢,還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
總之,生態建筑設計不僅是建筑設計中的客觀需要,還是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生態建筑設計不可給社會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還能提升群眾生活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保證了人、建筑、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為構建和諧社會打好了基礎。因此生態建筑對于我國生態建筑整體狀況而已,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