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策
清華大學 北京 100083
將景觀與敘事相結合就產生了景觀敘事。簡單來說,在景觀的設計當中添加敘事理念,將二者完美融合則產生了景觀敘事。景觀敘事打破了原本城市景觀在設計上的局限,對于表現的重點也從設計美感轉化成了敘事理念。人文情懷和景觀的碰撞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成果,而這種新現象、新需求也將被人們進行深度探討和研究[1]。
對于景觀敘事的研究,國外起步的較早,從1980年開始西方出現“泛敘事化”熱潮,敘事理念被廣泛運用到不同的社會層面和知識結構中,因此誕生了景觀敘事。而我國的景觀敘事則開始于近幾年,對于景觀敘事開始被重視到景觀敘事迅速被應用到城市景觀中,景觀敘事在我國的發展非常迅速。我國對于景觀敘事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意義上的城市景觀在設計中關注的重點在于時代的發展和現實潮流層面。在城市景觀進一步發展完善后,對于城市景觀上開始注意時間緯度,著重于表現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隨著景觀設計領悟的發展以及對國外城市景觀的研究表明,單純的局限在對時間緯度和美觀層面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環境和空間對城市敘事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時間緯度與空間緯度相結合。
場所精神主要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社會大眾對于在當前城市景觀設計的體驗中獲得的歸屬感以及對城市景觀的認可。對于城市景觀的設計不應該僅僅是孤立的設計,還應該充分考量到人們在觀賞景觀是所能獲取的理念。
在《城市故事論》中,張楠教授把城市故事中分為三類整合:將城市故事與歷史文化進行整合、將城市故事與自然環境進行整合和將城市故事與市民活動進行整合。不難發現,張楠教授的三類整合與當代“綠色主義”、“人本觀念”等先進設計理念在根本上是類似的,都對城市敘事景觀設計提出了要求,對于環境因素的考量和歷史人文文化應該同步進行。
景觀與人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人對于景觀進行鑒賞、不斷相處時所產生的心靈觸動,而不是指現實層面的物體碰撞互動。在景觀與人的互動之間,人們可以獲取景觀自身的趣味性和價值,景觀不只是作為靜物為城市美觀和文化展示做貢獻,而作為“動物”在人們心中共鳴、發揮價值。
(1)隱喻。敘事景觀在城市景觀的應用上,利用隱喻的手法可以讓人們通過時間的積累發現景觀上隱藏的意義和美。隱喻可以在形象和意義兩個方面對景觀進行敘事理念應用,在形象上,對于景觀的形象設計做努力,而在意義層面則需要考量多種因素來進行展現,不同的人對于景觀意義的理解不同,而隱喻的存在就是要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感受到不同的意義。
(2)宣言。現在的設計作品,已經把重點從美觀轉化成理念的傳達,設計的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設計作品所能體現的設計思想更加重要,這也是敘事景觀中敘事與宣言之間交互作用的重要原因。
(3)命名。對景觀的命名可以直接傳達景觀作品的含義,景觀的名稱就像是景觀的標簽,是景觀身上所有理念的精煉概括,因此對于景觀命名的研究十分必要,這種研究同樣必不可少。
(4)告知與說服。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敘事景觀對于人們而言,就是直擊心靈的告知與說服,告知人們當前城市的核心理念,讓人們在對核心理念的理念和思考中對城市理念進行認同,從而建立起成熟的城市認知思想,說服自己和身邊的人。
(5)秩序。景觀設計中的秩序其實從某種意義看,就是文學領悟中的敘事手法,文學上的敘事手法分為順序、倒敘、插敘、跳敘等,景觀設計當中的秩序無非也是利用這些手法對景觀設計做不同形式的敘事表達[2]。
對以往景觀設計作品做對比研究后發現,現在的景觀敘事作品往往夸大對理念、意義的表現,這種表現著重于總體和全局上的把控上,對于景觀的細節層面缺少設計,因此,對于景觀敘事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不僅需要在全局上下功夫,對于景觀的每一個細節設計都應該重點關注,讓人們在對景觀進行鑒賞的同時發現細節的魅力。
對于城市景觀設計,必須要遵從自然界的基本守則。在設計和展現景觀作品的過程中充分考量環境因素,重視環境保護,在設計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加入環境保護的宣傳,傳達積極、正能量的觀念。
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發展,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有著其與眾不同的歷史底蘊,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地域特色。在對城市景觀的設計中,應該跳出西方景觀設計框架的局限,加入我國文化地域特色要素,讓城市景觀能充分表現和反映當地的本土文化。
敘事景觀是城市景觀設計中新的頂梁柱,對于敘事景觀在城市景觀的應用上應該嚴格遵守生態平衡的準則,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宣傳人文思想、文化底蘊。景觀設計要求設計師對于城市理念深刻理解,在設計的過程中對與理念的詮釋準確無誤。建立和完善具有城市和地域特色的敘事景觀體系也是每個設計師需要研究和探討的核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