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來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在西部開發、特色小鎮熱、示范小城鎮的大背景下,以黔西南地區為代表的貴州山地小城鎮迎來了發展機遇,但在項目實踐與實際走訪中發現以花江鎮為代表的黔西南喀斯特地區山地小城鎮富集景觀資源而缺乏特色營造,景觀資源利用度低,本文以花江鎮控規為實踐案例探討如何在對山地小城鎮景觀風貌特色的進行挖掘與凸顯。
(1)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峰叢山體景觀。黔西南山地小城鎮擁有喀斯特地貌特質的石山,山體空間形態上分布較散,城鎮中大范圍內散狀分布山體斑塊是小城鎮生態基底的主要構成部分。
(2)喀斯特水體景觀。黔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因水而成,黔西南地區河流水面相對狹窄而流速迅疾,該地區水系的形成伴隨著石山與巖溶的形成,構成了山水互融的大地景觀,依水營城的城-水關系。
花江鎮農產品資源豐富,有聞各全國的花江狗肉、花江鎮中草藥市場、花江牛市等。花江鎮舊時是其現所屬關嶺布依苗族自治縣中心,是貴州最大的牛馬市場之一,保留至今依然有大量的定期市集、季節性集會活動。
(1)特色建筑風貌。花江所屬的黔西南地區布依族村寨長于對當地材料的運用,因當地盛產石材,且土壤稀薄,木材稀缺,民居建筑以純石材的石板房建筑為主。布依族聚落的選址大多依山傍水、依山就勢,住宅錯落有致地布局于向陽喀斯特山腳。
(1)生態基底被侵蝕,山-水-城二維空間格局弱化。花江鎮區現狀總體建筑高度不高,就山-水-城關系而言總體上見山望水,鎮區環山,水系繞城。但是山體之間用地過度侵占,缺乏視線與人行通廊,雖然擁有山、水、林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并未充分發揮其優勢,景觀資源服務性不高。
(2)缺乏地域文化挖掘,建筑風貌缺失。黔西南地區山地小城鎮地處獨特山地自然環境中地形地貌復雜,鄉土地域文化被保存相對完整,但近年來外來文化進入,許多規劃設計照搬照抄現象嚴重,以花江鎮為例,近些年 “洋風格”,“大尺度”不斷涌入,新建建筑風貌缺失,同質化現象嚴重。
基于前文對黔西南地區山地小城鎮景觀資源稟賦與現狀問題的梳理,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大塊出發,提出生態基底劃定、生態斑塊綠道成網,多網復合構建聯絡,對控規指標體系與相應的控方式進行了適宜性調整。
(1)生態基底紅線劃定:規劃初期對鎮區范圍內現存的主要山體水系生態基底劃定,規劃中保證對現狀山體的保護,規劃保留鎮區內的山系為農林用地,禁止開發建設。
(2)山水綠廊成網:依托現狀山系水系規劃打造“山廊水帶連四心,老鎮新區相輝映,具有黔西南地域特色的風貌小鎮”,使鎮區山城水三要素構成關系體系化彼此聯系緊密化,同時結合建成區內山體、水系設置公園綠地,保證各個山體斑塊之間的開敞空間的通透性和連通性。
(3)多網復合,系統聯絡:花江鎮整體用地資源緊,城鎮尺度小,山體與水系分布零散,若用地功能分區過于獨立,即將難以發揮山體水系的景觀服性與城鎮風貌,故在生活性街區采取密路網,緊聯系的基本方針,加強各種地塊功能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基于花江鎮特有的定期市集活動,對規劃公共空間通過臨時性活動的空間設計導則和準許機制,促進公共空間的多模式、多時段利用,營造充滿活力的場所和地區形象。相關廣場設計要有足夠的開放空間,周末出集時允許臨時性攤位擺放并禁止車行性交通。
針對該地區小城鎮地塊規模小、密路網、街區地塊內山、水、公園廣場、建設用地疊加的實際情況,規定性指標的用地性質、容積率、建筑密度、限高、綠地率等進行適宜性的調整。
(1)用地性質與界線。別于傳統的剛性紅線管控,為便于設計與土地混合利用,以街區單元為單位,允許容積率和用地面積不變下一定范圍內調整用地紅線,如住宅與商業、小廣場的紅線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變更。
(2)環境容量。鎮區整體上低強度開發,容積率控制1.2~2.0,居住容積率取1.2~1.5,以多層為主,針對1200平方米以下的帶狀公園與小廣場的地塊,如開發商開發建設公共廣場,可按公園面積X1.5獎勵建筑面積。
(3)建筑形態控制。依據山體景觀視線關系劃分高度分區,低層、多層建筑連續面寬不宜超過80米,高層建筑連續面寬不宜超過40米。控制建筑退線貼線率0.6~0.8 禁止洋風格與大紅大紫的建筑。
(4)交通引導控制。禁止開口段主干路一側70、次干路50、支路30,小于安順市相關規定,部分小規模地塊考慮規模原因可以街區為單位集中布置停車位,停車指標在安順市相關規定基礎上乘以折減系數0.8。
從特色景觀要素的視角出發編制小城鎮控規,首先要加強各類景觀要素與居民生產生活空間的聯系;其次在景觀斑塊占用地大,破碎化,可建設用地有限的前提下,采取自然式道路線型,多網的復合布局,圍繞現狀山體地物,緊湊布局各項功能用地;最后根據地塊特征與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的指標制定與調控措施,對各項指標進行針對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