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筑工程的規模逐步擴大之后,各種材料的用量均被有效增加,尤其混凝土這種多用型的施工材料,施工者需要在結構建設中,使大體積的混凝土系統發揮作用,但是受到材料應用量與施工形式的影響,大體積混凝土會給施工人員帶來一些相對比較特殊的施工缺陷,施工者應當有效解決澆筑環節存在的施工問題,本文根據對大體積混凝土系統的了解,分析澆筑施工技術的具體應用情況,提供應用大體積混凝土的可靠建議,希望可以提升澆筑施工的合理性。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建筑施工;應用
隨著現代建筑施工技術水平被切實提升,更多的新型建筑出現在現代化城市的建設區域,建筑的規模擴大、層數增加,各部分材料使用量也隨之增加,在處理施工應用的混凝土時,施工者應當結合施工應用需要來妥善處理混凝土材料,在面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作時,需重點關注澆筑施工環節,切實解決澆筑質量缺陷,在對大體積混凝土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了解后,發現裂縫是大體積混凝土系統最常出現的質量問題之一,澆筑環節的防裂工作必須做好。
1 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經常會出現的澆筑問題
1.1 收縮裂縫分析
混凝土的形成過程需要經歷散熱與硬化,過程中混凝土可能出現收縮。散熱階段:混凝土內部溫度上升至最大值后會出現水泥水化現象,該過程將消耗大量水分,使得混凝土出現溫度下降現象,同時凝膠孔液面降至彎月型,此時混凝土的體積相應縮小,產生降溫收縮;干燥收縮: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主要采取泵送方式,帶來較多的游離水分,當混凝土進入硬化階段時,游離水分蒸發,造成水分補充不足,從而形成干燥收縮。
1.2 溫差裂縫分析
溫差裂縫通常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第三日出現,混凝土的內外部溫差主要由水泥水熱化散發延遲造成。在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建筑中,由于澆筑具有一次性及整體性特點,因此澆筑后水泥與水產生化合作用,引起混凝土內部水化熱凝聚,由于澆筑體積較大,內部水化熱不易散發,但外部水化熱散熱速度較快,內外部散熱速率的差異造成內部溫度持續升高,與外部形成溫差。當溫差較大時,混凝土內部的壓應力也隨之增強,外部則表現為抗拉應力增強,當外部的抗拉應力強于建筑結構的抗拉上限時,混凝土建筑結構的表面即會產生裂縫。
1.3 安定性裂縫分析
安定性裂縫是指由混凝土性能不夠造成的建筑裂縫,主要表現為龜裂,與所選用的混凝土強度有關。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煤灰、石子、砂子及水泥,煤灰的使用可以幫助節省水泥用量,同時減少水化合時的熱量釋放;砂石同樣可用于節約水泥用量,另外還可降低混凝土形變的發生率,煤灰與砂石能夠提升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強度,由此可知混凝土的性能強弱與相關材料的使用情況相關,當煤灰、砂石使用量較大時,易造成混凝土發生水化熱與收縮變形。
2 正確的澆筑施工方法分析
通過運用以下澆筑施工方法可以幫助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優化最終的澆筑施工效果:
2.1 應用現代科技來應對溫差變動
在對大體積混凝土系統經常會出現的質量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將溫差裂縫當做重點控制對象,內外部的溫差變動是形成溫差裂縫的主要原因之一,施工單位可以增加技術應用成本,將在溫差觀測環節引入現代新型科技技術,通過溫控技術來減少溫差裂縫,強化大體積化的混凝土系統的養護工作,精準掌握混凝土結構體系內部與外部的溫度變動,運用高新調控手段來將混凝土材料內部的溫度降低,控制材料的外部散熱活動,縮減內部溫度與外部溫度之間的差距,有效控制拉應力,在這項控制工作開設期間,溫差裂縫也可被有效消除,在對溫度信息進行收集時,可運用高新的科技設備,將自動化測溫系統與人工測溫手段結合應用。運用計算機設備可以達到自動測溫的技術應用目的,可結合電阻傳感器,對傳感器反饋的精準的溫度信息進行記錄,并根據測溫點將溫度信息精準地記錄下來,以便于清晰地掌握溫度變動,使溫度測量工作變得更加可靠。
2.2 調整混凝土澆筑工作方案
在對溫度變動進行充分把握之后,還要了解澆筑施工方案中的問題,根據混凝土應用情況的變化來確定澆筑施工方案,使澆筑施工方案可以更具適應性。在澆筑工作開展期間,施工者可以運用磚模與木模來完成施工處理,這了兩種材質施工模板可以幫助控制混凝土材料的散熱活動,在澆筑環節,部分施工單位還應用鋼模澆筑的施工手段,鋼模具有相對較快的散熱速度,內外部位的溫差可能會在其影響下逐漸增加,干燥收縮過程中的拉應力也會被大幅增加,因此在選用鋼模施工技術時,溫差控制工作必須嚴謹進行,施工者可運用分層澆筑的施工方法,在澆筑期間精準確定混凝土材料的澆筑量以及鋼模系統的疏密程度,采用均勻澆筑的澆筑方式,具體澆筑工作過程如下:
斜面分層澆筑即是保證上一層澆筑完成后再進行下層的初凝才完成,由此防止上下澆筑層出現施工縫隙,從而提升混凝土建筑的密實性。同時還可配合進行人工振搗,振搗操作人員需在振搗前接受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培訓,在振搗時還需安排專人從旁監督,以保證振搗過程不會出現漏振或振搗不實,保障振搗質量。另外,在混凝土下澆筑層出現初凝前組織二次振搗,可以促進鋼筋下大粒徑骨料及空氣的排除,進一步強化混凝土的密實性。
2.3 維持混凝土的正常性能
在澆筑施工中需大量應用的混凝土材料的性能進行控制時,可將煤灰放入其中,借助滾球效應帶來的影響來將混凝土的流動性與粘聚性有效增強,并將水泥材料帶來的水化熱問題控制,在材料出現升溫現象之后,及時做好處理工作。在早期配制混凝土階段,就必須對各個部分材料的配比應用進行精準控制,具體配比處理工作內容如下:
配比前明確骨料級配,并確定合理的水泥與水的用量比,使得混凝土的含泥量符合施工設計的要求;砂率、含水量等需保持在科學用量范圍內,具體可依照國家相關的配比要求,如在國家制定并提出的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中,要求混凝土的碎石比為1060kg/m3(粒徑5~20mm),水泥配合比為400kg/m3,水170kg/m3。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通常選擇泵送形式,因此應嚴格遵循設計規范,使得材料配比滿足澆筑需求。
3 結束語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任務已經成為廣大施工單位需要面對的重點任務,在應對大體積混凝土系統帶來的各種施工問題時,施工人員應當將澆筑環節當做核心施工環節,借由標準化的澆筑施工手段來消除混凝土質量缺陷,基于溫度裂縫的控制需要,可對溫控工作進行強化,施工者也應當確定標準化的澆筑工作,使混凝土的性能最大化地呈現出來,在澆筑具有大體積特點的混凝土材料時,還需注意把握施工安全問題,大體積混凝土可幫助施工單位滿足更為多樣化的施工要求,必須正確應對澆筑處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鄭勇,金剛.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J].裝飾裝修天地,2017(19).
[2]張偉.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應用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運用[J].裝飾裝修天地,2017(15).
[3]康敏.建筑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關鍵技術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8).
作者簡介:高秋吉,身份證號:2301211985072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