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我們都碰上一個好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面中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從原來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的需要逐步開始要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最重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數字時代的閱讀相比傳統閱讀在閱讀需求、閱讀方式、閱讀效率發生了巨大變化,更加的開放、靈活、豐富。我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無論是八歲的幼童,還是八十歲的長者,都可以借助一 電子介質,如家用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甚至是iWatch、Google Glass等進行閱讀。閱讀內容涵蓋了小說、家居、健康、經管、科普、旅游、傳記、科學等一切健康友好的書籍,現有定義上的網絡文學將被囊括在其中,成為諸多優質閱讀內容中的一部分。
關鍵詞:數字化建設必要性 方法 數字化建設特點方法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1
一、建設數字化的圖書館的必要性
紙張戰勝了竹帛,CD淘汰了磁帶,MP3取代了隨身聽,文化傳播載體的進化不僅帶來了傳播方式的改變,更進一步改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內容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日新月異,不斷沖擊著人們原有的思維方式和閱讀行為,導致人文環境日趨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對傳統的學習模式、學習方法、接受知識的途徑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公眾獲取信息和閱讀方式呈現出多渠道、移動化、社交化的特點。就像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說的那樣:“我們無法否定數字化時代的存在,也無法阻止數字化時代的前進,就像我們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樣。”
圖書館從以紙質文獻為主的傳統圖書館向紙質文獻與數字資源并重的復合型圖書館再到新形式新業態的數字圖書館。同時數字化圖書館也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它不可能離開傳統圖書館獨立發展,傳統圖書館是其母體,傳統圖書館在獲得數字化以后將更加充滿活力,獲得新得發展。但在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數字圖書館事業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 這種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城鄉發展、精英人群、特殊群體的不平衡;這種不充分體現在基層圖書館網絡一體化建設、分布式資源庫群整合與共享、人民獲取數字信息服務、數圖推廣工程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的不充分。
二、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方法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所有資源者都可以進行數字化,所有資源也都是某種格式的數據,由圖書館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數據的多元化不僅表現為數字資源的種類,而重要的是如何使這些數字資源建立更多的關聯,讓發現資源之間的關系重于建立資源本身,解決資源孤島的問題。
1.自建數字資源庫
1.1立足于圖書館館藏資源狀況,不斷優化館藏布局。針對以往圖書館不重視虛擬資源的現象,建設者應及時撇除“藏大于用”的陳舊觀念,大力開發虛擬資源的實用價值,最終實現虛擬與實體資源并重的館藏模式。虛擬知識資源所囊括的范圍也非常廣泛,不僅包括各種類型的電子書、電子雜志,也包含CD制品、視頻、影像資料等內容。圖書館建設者應當重視虛擬資源的吸納與推廣環節。事實上,實體與虛擬的資源還有著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關系。比如說,如果能夠將《哈姆雷特》原著與電影版本結合起來欣賞。所以,工作人員可以在書籍上給出標示,或者在資源搜集頁面上提供鏈接,從而明晰實體與虛擬資源的交互關系。相信在融入數字化技術之后,圖書館的館藏格局會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1.2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當地圖書館可以結合本地地方文化特色建設自己的數字資源庫。不一定是多少存量,多少文字,多少圖片,拍攝多少分鐘。只要是反映當地本土文化的都可以。如:人物名人、非遺、美食、鄉音、傳說或者當地的扶貧案例等。做自己的事,本地的事,保存好發揚好。
2.購買數字資源
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和碎片化信息資源的沖擊。圖書館可以根據經費狀況,有針對的根據讀者的需求購買一些數字資源。如國內有名的超星數字圖書館,里面就有三千多冊圖書,每月更換一百多種。書籍都是當下社會出出的好書。還有龍巖期刊等等。都可以通過社會化的方式購買讀者需要的數字圖書。
3.下載國圖、省圖、市圖數字資源
國家圖書館將在十三五末實現“三個一百”建設目標,即每年向每個公民提供一百種精品電子書、一百種期刊報紙、一百部精品公開課的定制推送和免費下載。縣級圖書館可以充分共享和下載資源提供讀者服務。
4.構建數字化平臺,實現數字資源的共享關聯
在我國眾多圖書館中,有些紙質知識信息已經建立了數據庫,但仍有大量的知識信息需要整合,同時也為了解決公共數字資源平臺的重復建設,資源不能充分聚攏,服務不能共享,功能不夠完善等突出問題,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統籌規劃,如我省的“贛鄱文化云”平臺,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可以使數字資源建立更多的關聯。
三、基層數字化圖書館的服務模式
1.構建網絡體系
網絡入村,村沒有建設閱覽室,通過政府的力量購買pc機。資源服務,采取措施,方便老百姓,采用一鍵上網,如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網放在桌面上,亮在明顯的地方。把欄目改為為通俗易懂的名稱。如我是江西安遠縣,那我就把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贛南采茶戲放在欄目當中。庫資源多的,兩周更換一次,做好更新,讓老百姓想看什么,老百姓說了算,你需要,我滿足,你點菜,我買單。
2.和民政部門聯系
服務人群和范圍可以選擇弱勢群體,選擇困難戶。如精準扶貧,和鄉鎮政府部門主動走上門面對面征求需求,對貧困戶扶貧扶智。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服務。人民參政、政府議政。
3.數字化建設與教委取得聯系
網上教育資源、名師講課、統一下載、直接和各學校取得聯系共建資源與服務。
總之,在數字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構建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順應大數據時代下的要求,在建設過程中要結合社會公眾的需求,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文化+科技”,可以逐步縮小城鄉數字文化服務的鴻溝,拓寬服務的受眾范圍。
參考文獻
[1]王軍,沈陽市皇姑區圖書館,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淺談
[2]王首敏,泉州市惠安縣圖書館,基層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
作者簡介:劉少飛(1982-)男,館員、本科,研究方向:圖書數字化服務和信息資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