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 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激發市場、主體、要素活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目標。下面,結合阜新市的具體實際,就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 農村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1
一、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主攻方向
1.夯實成果,優化布局
結合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三年建設成果及新一輪滾動發展方案,要繼續做強做大我市的設施農業、果品農業觀光、高效農業、種養結合畜牧養殖、精品農業和都市農業六大產業區。截止2016年底,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8.7萬畝,果品林面積53萬畝,精品農業面積91.1萬畝,完成高效農業面積70萬畝,建設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178個,都市農業91處。
2.統籌調整種植結構
我市2016年調減30余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017年計劃調減1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并力爭有所突破。在調減的同時,增加雜糧、薯類、油料、蔬菜、漿果、干果等特色品種種植面積,不斷優化作物結構和品種結構。依托畜牧養殖業傳統優勢,鼓勵以養帶種。推廣秸稈青飼(半干)貯、微貯、氨化、粉碎等加工技術,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大力開展耕地輪作試點,推進玉米與雜糧雜豆、飼草、薯類、油料等作物輪作。
3.調優畜牧養殖結構
結合示范帶三年滾動發展方案和我市雙匯、伊利、六和等現有重點畜產品加工企業,不斷調優畜牧養殖結構,提升畜牧小區水平。加大引進域內外知名畜產品加工企業力度,鼓勵企業與養殖合作組織建設“訂單”“托養”等合作形式,促進畜牧業產、加、銷全產業鏈的提檔升級。
4.農業發展,科技護航
加強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發揮好我市現有的樹莓、蔬菜、花生、苗木、水稻等10個升級科技特派團的科技引領作用,引進農業新品種,推廣實用新技術,加大現代化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借助省農科院的技術力量,推進我市肉羊改良,打造阜新肉羊品牌。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1.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工作
落實好中央和省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按照相關要求做好糧食綜合補貼、大豆價格補貼、玉米生產者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普惠制政策的核實發放工作。制定出一套嚴密的、科學的、合理的涉農資金發放渠道和辦法,使國家普惠制資金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真正的為農村、農業、農民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搭建金融平臺,發揮金融助力的重要作用
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搭建并完善流轉土地、農房產權等各類權屬的確權、抵押登記、處置變現等制度和流程,活躍三農要素市場。建立“政銀企”合作增信機制,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成功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3.以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平臺,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
完善“政銀保”合作涉農貸款扶貧機制,搭建市縣級金融扶貧融資平臺、推進農發行行政性金融示范區建設等金融扶貧創新上有所突破。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我市為遼西北干旱地帶,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要大力發展農業,必須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如實施城市防汛“1+3”工程,按照時間節點,扎實推進細河控制性生態補水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力爭盡早開工建設,扎實推進清河(蜘蛛山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設任務等工程。
2.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壯大農業新業態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以我市知名旅游景點為依托,著力打造沙湖林海、溫泉度假、民族風情、藏傳佛教四大休閑農業旅游區。以大青溝、阿爾鄉為中心,打造集大漠風光、沙湖林海、清涼夏日為一天的休閑度假區;以海棠山為依托,打造集敖包文化、寺廟文化、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民族文化體驗區;以瑞應寺、溫泉旅游新城為依托,打造集圣域圣境、蒙古貞風情、溫泉養生為一體的休閑朝覲養生區。
3.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
基于12316金農熱線,開展市、縣、鄉 拓展延伸工作,建立農民之家”,推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加快培育和打造農產品電商平臺,在全區域布點的基礎上,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著力發展產業、產品聯盟性、集中度較高的電商平臺。
4.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打造宜居鄉村
深入推進宜居鄉村建設工作。繼續做好農村垃圾清理“月檢查,季覆蓋”工作,保持農村整潔常態化。繼續推進村屯綠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建議要加大對河道污染的排查檢查力度,確保細河水質穩定達標。加強森林綠化。做好章古臺沙地國家森林公園和海棠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
四、對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
如果按照工業4.0的標準來衡量我市的農業現狀,我市農業現代化水平應在2.0左右的標準。故我市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引領、企業帶動、行業支持為依托,挖掘市場潛能,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以集約型高附加值的現代化農業生產來全面代替松散、無序的農業生產狀態,使我市農業生產上一個新的合階。
2.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
要堅定不移的削減玉米種植面積,去除過剩產能,同時加大花生、大豆、雜糧種植面積,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3.以存量帶增量,促進我市農業轉型升級
我市在種植業方面有花生、樹莓、雜糧等絕對優勢種植品種,在畜牧方面有肉羊、肉驢、肉雞等優勢種類,同時又有振隆、魯花、伊力、雙匯等國內一流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入駐,我市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以存量帶增量,在完善現有的農業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更多的國內外知名的,適合在我市發展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我市,促進我市農業轉型的提質和升級。
參考文獻
[1]楊光斌.農產品流通與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J]江西農業,2016,(11):115-116
[2]陳孝清.農業供給側改革下農民合作社發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