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華
摘 要:1978年12月,中央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位于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和布克賽爾也實現了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歷史性變化。
關鍵詞:改革開放 40年 發展成就 和布克賽爾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003-9082(2018)12-00-01
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位于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和布克賽爾也實現了縣域經濟顯著增強、工業經濟日益壯大、農牧業發展穩步推進、城鄉面貌極大改善、社會事業逐步提高的歷史性變化。目前,和布克賽爾已由一個邊陲小縣發展成為全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縣市之一。
一、縣域經濟顯著增強
和布克賽爾縣說是一個縣,還沒有發達地區的一個鄉鎮大,且氣候環境惡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春秋多大風,降水量少,氣候干旱,無霜期只有135天左右,每年8級以上大風78天以上,常受風災之害,也是和布克賽爾區30個牧業易災縣之一。成立初期,縣內生產總值僅為962萬元,人均純收入94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之后,中央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后,全黨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一心一意謀發展。正因如此,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和布克賽爾縣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7.66億元,是成立初期的287倍;農牧民人均收入達13998元,是成立初期的148倍。比照今昔,40年的改革開放使該縣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二、工業經濟日益壯大
和布克賽爾縣的工業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從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座簡易釀酒作坊、水磨面粉加工坊到1958年的電廠、煉鐵廠、煤礦、皮革、等小型工業企業,再到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的煤炭、食鹽、電力、膨潤土、鹽化工、水泥等工業企業,和布克賽爾縣的工業總產值也從1958年的 7.26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7992.8萬元?!笆晃濉睍r期,板塊經濟的定位,拉開了和布克賽爾新型工業化的大幕,礦產資源迅速成為支撐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縣委、政府適時提出了“工業強縣”、“優勢資源轉換”、“可持續發展”,積極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先后引進山東魯能、中國黃金、國網能源等一批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大集團。2017年完成工業增加值7.95億元,較1978年增長了1074倍。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和布克賽爾縣的工業經濟猶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壯大起來,形成了以煤炭、鹽化、建材、電力、金屬、非金屬和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
三、農牧業發展穩步推進
和布克賽爾縣畜牧業經濟一直占主要經濟地位,牧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區及和布克谷地,包括六鄉、兩鎮、四牧場,北區共有可利用自然1909萬畝、人工草場9萬余畝,具有發展畜牧業豐富的草場資源。解放前在反動統治下,畜牧業處于搖擺不定之中,在風調整雨順的好年景,牲畜可得到一定的發展,遇到自然災害就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官奪匪搶,就處于崩潰狀態,1949年解放時全縣也只有牲畜90478只。改革開放后,該縣加快對傳統畜牧業的改造,牲畜頭數有了較快發展,2013年全縣牲畜年末存欄49.5萬頭(只)。而今,和布克賽爾縣畜牧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呈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
和布克賽爾縣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夏灌區及察和特灌區兩個區域。新中國成立后,縣域農業逐漸有了發展,主要以種植小麥為主,面積在8萬畝左右,產量和品質都不高,農業生產效益低下。1997年,夏孜蓋鄉率先試種了300萬畝棉花并獲得成功,由于其經濟效益凸顯,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由最初的300多畝發展到2005年的6.24萬畝,產量增203倍。南部棉農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553.24元增加到2005年的5668.66元,10年內翻了三番多,增長9.25倍。
四、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
“低矮的土房,狹窄的街道,凸凹不平的土路”,這是和布克賽爾城鎮以前的真實寫照,由于經濟落后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城鎮建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縣城除了縣委、政府辦公大樓、影劇院和第一招待所是二層樓外,再無其他大的建設。進入20世紀90年代,和布克賽爾縣在小城鎮建設發展上,以打造“具有現代品位、人文內涵豐富、地域特色突出的蒙元文化城市”為目標,在加大縣城與和什托洛蓋鎮改造、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使城鎮面貌有了巨大變化。城區道路寬闊衛生,大街小巷全部架設了照明路燈,座座辦公、居民樓拔地而起,東歸廣場、體育廣場、江格爾廣場相繼建成,城鎮植樹造林綠化面積以每年200畝的速度遞增,居民的居住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五、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1949年,和布克賽爾只有6所私塾、25名教師、近300名學生,大多數是達官貴族人家的子女,廣大貧苦牧民子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文盲人數占人口的90%以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該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每年撥出專款和大量物資用于發展教育,并調來大批干部、教師和大中專畢業生投入教育戰線,解決了農牧民子女上學的問題。目前,擁有各級各類學校28所,全縣用于教育的總費用年均占財政總支出的40%以上。實行“兩免一補”和十五年免費教育。通過實施“教育強縣”戰略,教育事業整體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迅速發展,先后修建了文化館、電影院、“江格爾”文化藝術宮,成立了農牧區電影隊和廣播站,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館和新華書店,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江格爾》演唱會和阿肯彈唱會。2006年,和布克賽爾縣“江格爾”文化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江格爾”文化為主線的群眾性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醫療事業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前,該縣醫療衛生事業十分落后,廣大農牧區缺醫少藥,各族人民處于貧病交加、疾病流行、求醫無門的悲慘境地。1949年,全縣僅有三名從醫人員。目前,和布克賽爾縣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網,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76個醫療點,病床達到180多張,醫務人員342人。目前,和布克賽爾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
60年來,和布克賽爾縣在黨的光輝政策照耀下,作為自治區級貧困縣,通過全縣各族群眾堅強不息的努力,現已基本具備駛入經濟社會發展快車道的基礎能力和規模實力。這不僅是和布克賽爾縣“新顏”更迭“舊貌”的演進過程,更是改革開放40年帶給全縣人民好日子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