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芝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央提出的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改革發展方向,為致力于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成為當務之急。探索農村金融改革背景及路徑,對于找出適合時代要求的農村金融改革思路舉措意義重大。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資源配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1979年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為了配合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推動農村經濟、金融市場化的發展,農村金融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進一步加快農村金融市場改革步伐,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一直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壽光市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市號召,在農村金融改革方面先行一步,逐步探索形成了金融改革的“壽光模式”。本課題旨在對這一模式進行剖析,以期對當前正在進行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有所借鑒。
一、農村金融改革背景
一般來說,農村金融體系主要有民間借貸、信用合作社、商業銀行、國家政策性銀行和混合信用機構組成的民間借貸等幾種模式。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配合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推動農村經濟、金融市場化的發展,農村金融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3。這一階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復和成立新的金融機構,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的多元化和競爭狀態。包括①1979年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并改變了傳統的運作目標,明確提出大力支持農村商品經濟,提高資金使用效益;②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瓦解,農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復了名義上的合作金融組織地位。農村信用合作社也不是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但它接受中國農業銀行的管理;③放開了對民間信用的管制,允許民間自由借貸,允許成立民間合作金融組織,例如80年代末首先在四川省成立的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同時允許成立的還有一些農業企業的財務公司,企業集資異常活躍;④允許多種融資方式并存,包括了存款、貸款、債券、股票、基金、票據貼現、信托、租賃等多種信用手段。
第二個階段:1994~1996。在第一階段改革的基礎上,這一階段的改革更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個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服務的金融體系的口號。更具體地說,這一農村金融體系包括以工商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主要為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個農業開發和農業技術進步、保證國家農副產品收購以及體現并實施其它國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此①于1994年成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試圖通過該銀行的建立將政策性金融業務從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業務中剝離出來;②加快了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經營目標責任制,對信貸資金進行規模經營,集中管理貸款的審批權限,等等;③繼續強調農村信用社商業化改革。根據國務院1994年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計劃在1994年基本完成縣聯社的組建工作,1995年大量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不過,實際進度大大落后于這一階段所設計的目標。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變化就是規定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國農業銀行管理,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改由縣聯社負責;對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監督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承擔。
第三個階段:1997~。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1997年開始的通貨緊縮后,在強調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同時,對金融風險的控制也開始受到重視,客觀上強化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主要體現在:①開始在國有專業銀行中推行貸款責任制;②收縮國有專業銀行戰線。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以下)機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日漸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③打擊各種非正規金融活動,對民間金融行為進行壓抑。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撤消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并對其進行清算;④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確定到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且進入2003年以來這一政策趨勢日益明顯且力度不斷加大。包括:放寬對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的限制、加大國家財政投入以解決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資產問題、推動并深化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工作等等。2003年11月底8省(市)(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陜西和江蘇)農村信用社改革實施方案經國務院批準,這標志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雖然我們在農村金融改革方面一直不遺余力,但就我國現行的體制和農村金融發展狀況來說,是遠遠不能滿足其需求。主要表現在:
1.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少,呈現出高度壟斷的特征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離農村轉向城市地區,農村信用合作社幾乎成了農村金融市場上唯一一家正規的金融機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營業網點也十分有限,由于包袱過重,政策性的金融機構日趨減少,保險公司和銀行機構的分布比例在城市就占到了95%以上,農村地區的網點比例很小。另外我國金融業進入的門檻極高,并且對有些行業還做了控制性的規定,這就導致在農村的金融機構極為稀缺,出現了高度壟斷的特征,農村信用社幾乎獨占農村市場的局面。
2.金融機構的供需矛盾
農村資金的需求具有季節性、短期性和小額化的特點,這就造成了金融機構的農村貸款成本比較大。由于風險和利潤的原因就造成了大的商業銀行不愿意向農村的客戶發放貸款。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出現嚴重的資金短缺,在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的情況下,農村對金融機構的需求大于金融機構的供給,隨著金融機構撤離農村,加劇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供需矛盾。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村的支持政策也是極為有限,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極大需求。由于農業保險需要的資金量大、周期比較長和風險比較大,保險公司對農村的保險業務幾乎處于后退階段。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很難取得大的進步。
3.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嚴重滯后,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
我國農村的金融體系幾乎處在未發展階段,發展的現狀極為畸形。金融壟斷的出現必然會導致競爭的不充分,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較為單一,金融機構不能開發更合理的金融產品來吸引顧客,不能滿足農村本身需求。金融機構也不開展跨地區的金融活動,農村金融市場出現嚴重的“權錢交易”和“人情交易”,這就形成了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不合理。
4.農村資金大量流失,資金循環出現斷鏈現象
因為農村有未積聚起來不能產生經濟效應的閑散資金,許多金融機構在農村設立營業網點主要目的是開展存款業務以獲得可貸資金,國有商業銀行每年從農村吸收的存款不下于千萬,將這些資金貸給經濟效益好的地方,獲取在一定條件下沒有任何風險的利潤,例如“只存不貸”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從農村吸收大量的資金轉存中央銀行,賺取利差。這樣就造成了農村資金在農村的利用率極為低下,農村的閑散資金大量流向城市,造成了農村發展資金相當短缺,制約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
1.思維創新是前提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關鍵在創新,根本也在創新。要通過信貸模式的創新,融洽金融部門與農戶的關系,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農戶“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通過銀企合作模式的創新,鞏固金融機構與企業的關系,解決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通過金融服務模式地創新,拓展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向,創造雙贏、多贏的局面。
2.機制完善是保障
金融體制改革涉及面廣,風險性大,必須有完善的機制作保障。各地在機制完善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可以借鑒的路子,概括說就是“政府大力扶持、完善信用體系、引入激勵機制”。
3.因地制宜是根本
各地情況不一樣,金融改革不要搞一刀切,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蔬菜大棚、林地、草場、牲畜等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載體為抵押物幫助農戶破解貸款難題。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
[2]王曙光,王丹莉.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8(04):69-70.
[3]滿明俊.全面支持鄉村振興戰略 譜寫農村金融新篇章[J].農村金融研究,2018(0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