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 要: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就等同于促進良好校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必然對全體師生產生積極影響,在無形中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鍛造其精神面貌,牢固其意志品質。高職院校在具備以上所述校園文化的通性以外,還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和功能。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研究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為主旨,對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存在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剖析,提出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 校園文化建設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2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概念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一個類型,在對其界定時,要結合它與其他校園文化的共性和自身個性進行探析。在本文中所研究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圍繞高職教育理念和高職教育發展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育實踐中共同創造的,表現在學校精神、制度、物質等方面的全部文化現象的總和。
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構成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涵蓋了折射到校園中所有人、物、事上的文化現象。雖然看似復雜,但本質上有著和其他文化一樣的構成,即由三個層面的結構組成: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這三個層面所體現的是校園文化不同方面的表現形式,物質層面體現物質文化,制度層面體現制度文化,精神層面體現精神文化。同時,每個層面所表現出的文化現象又有著內在的聯系。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在思想引領方面有所欠缺
高職院校在學生思想引領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理論學習類活動開展不深入。第二,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打造,缺少持之以恒的堅持和鉆研,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缺乏自己的品牌活動。
2.校園文化建設未能充分體現職業性
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還不夠深入。對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載體還是以傳統的課堂與實訓室為主,沒能很好地運用校園文化這樣的一個平臺。
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不緊
第一,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雖然考慮了企業的因素,卻沒有將其與企業文化很好地聯系起來。第二,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沒有將一些企業文化,諸如敬業精神、合作態度、堅強意志等很好地滲透給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4.校園文化與天津的區域文化融合不夠
第一,專業設置趨同有余而個性不足,重復率高且缺乏地方特色,如市場營銷、法律事務、國際商務等。第二,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沒有緊扣區域經濟的需求,與同類院校的相同專業相比,缺乏競爭優勢或優勢不明顯;第三,將地域文化的元素引入校園文化活動的程度還不夠。校園文化建設沒能很好的代表符合區域文化的發展方向,尚未形成兼有地域特點的校園文化。
5.學校精神的內涵未能深入人心
部分學生對“校訓”、學風、辦學理念等學校精神,僅僅處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甚至還存有一部分學生對“校訓”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要提對校訓精神的理解程度。
三、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1.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規范校園文化建設
依章治校,依規治教;有章可循,有規必遵。學校必須對學校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做出科學的規范,切實做到明晰部門職權、個人職權,并使之成為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信條,被學校上下高度認同。二要以人為本。如若要讓全校師生對制度高度認可,就需要在制訂規章制度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本,以教職工的發展為本,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為本,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三要注重創新。創新,既可以是對原有制度的優化,又可以是新制度的建立,目的則是讓規章制度始終符合學校發展的特點,保持與時俱進?,F就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度文化也需要凸顯職業色彩。如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等關于職業培養方面的制度。
2.加強設計,提升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功能
第一,加強內涵建設、突出思想引領。加強活動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嵌入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錘煉思想。第二,要注重品牌活動的打造,促進文化交融。依托品牌活動的感染力和知名度,可以使校園文化中的正能量,更好地釋放,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更飽滿,效果更直觀。第三,重視學生社團的建設,尤其是專業社團的建設。除了加強對社團活動的引導和監管,還要加大支持,改善社團發展所需的外部條件。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主動為學生提供社團活動的場地,并對意義重大的社團活動給予資金支持。另外一方面,要完善社團指導老師的管理。從學校政策上,鼓勵學校教職工擔當社團的指導老師,比如給予一定的課時補償,開展評優活動、培訓等;加強對社團指導老師的監管,提高其對該項工作的重視。
3.搭建平臺,引入企業文化
高職院校,“職”的屬性,決定了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的必要性。首先,在理論教學中,既要重視專業知識的灌輸,又要重視相關企業文化的滲透。使企業文化在無形之中轉變成一種職業素養,映射到學生身上。其次,采用多種形式吸收企業文化。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企業文化;邀請企業人士到學校承擔授課任務、進行專題講座;學校與企業聯合舉辦具有專業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某一個或多個企業的文化成果在校內進行專題展示,直觀地把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再次,探尋合理的“工學合作”的模式,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一是加大力度,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好工學結合制度。學校企業聯合對學生進行培養,學校以理論教學為主,企業則提供實習崗位,承擔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指導工作。使學生通過工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用而促學”的效果,更好地掌握好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二是繼續鼓勵專業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能夠切實地了解企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更好地言之有物,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是繼續完善 “訂單班”的管理辦法,一方面使得學校的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能夠讓企業獲得最符合自身用人標準的員工,更重要的是幫著學生解決了就業問題。
4.拓寬渠道,融匯區域文化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服務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對于高職院校和學生都是必要的,因此,必須將這些和學生就業十分相關的東西,較早地引入學校,密切地融合到校園文化之中。只有通過對大環境的了解,學生才能更還地明確自己該學什么、如何去學,更有的放矢地進行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便于更好地應對就業競爭的壓力。學校需要從幾方面努力:教師在授課時,適當地融入該方面內容;加大以區域文化相關內容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如人文講座、知識競賽、網絡宣傳等;走出校園,通過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等,切實去感受區域的發展情況和文明程度。
5.加強宣傳與灌輸,擴大校訓精神影響力
校訓,是學校精神最為核心的凝練。進行精神文化建設,一定要重視校訓對校園內全體師生的影響與熏陶。教師或者學生能夠背誦校訓,不意味著他們就真的能夠體會它的精髓所在。因此,在進行精神文化建設時,宣傳和灌輸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梢越柚鷷h、宣講、各種活動等多種渠道進行文化思想的滲透,使得師生能夠真正的理解校訓所包含的深意,從內心深入真正認可學校精神、領悟學校精神并愿意用自己的言行大力去弘揚學校精神。
此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指標體系,并進行統一、詳盡的規劃。與此同時,要將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落實到位,還需要幾個方面的保障:第一,成立建設團隊。應由校領導牽頭,召集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以及主要的學生干部組成。第二,給予專向的資金支持。把校園文化建設真正地當成是學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將校園文化建設所需資金納入學校的財政預算。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考評機制的建立十分關鍵,不考評就不能及時修正,容易產生偏差。開展考評,既有益于相關人員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視,又能啟示工作人員工作應達到的目標和標準。
參考文獻
[1]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冀生:現代大學文化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4]汪子為:校園文化與創造力的培養[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趙中建:學校文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6]劉德宇: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論[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04。
[7]高燕: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91。
[8]張再麗: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 2006,(29):39-39。
[9]侯波: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結構與功能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6,(04):60-66。
[10]楊泉良,趙宗尹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論稿[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1]雷久相:高職校園文化引論[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7 年。
[12]童學敏: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1(10)。
[13]孫季勤:關于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J]. 職教論壇.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