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麗芳 馬海麗
摘 要:目的 了解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對解剖學微課教學方法的看法及教學效果反饋。方法 在手機APP“問卷星”上創建“微課在解剖學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調查”調查表,統計調查高職護生對微課教學方法的看法及教學效果反饋。結果 在解剖學理論教學中,學生大部分認為微課教學方法對理解記憶教學內容有很大幫助(93.5%)、對相關機制機理了解的更清晰(77.5%);在解剖學實踐教學中,學生大部分認為微課教學方法沒有傳統實驗室的刺鼻味道(98.5%),減輕了學生心理恐懼負擔(95.0%),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可作為標本觀察的一種教學補充(89.5%);多數學生認為微課教學法對解剖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很有幫助(96.5%),可作為傳統解剖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99.0%);學生更傾向的微課教學方法的內容形式依次為:知識理解類、課前預習類、小結拓展類、練習鞏固類、課外知識類。結論 大多數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能夠接受微課教學方法,在解剖理論及實踐教學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作為傳統解剖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關鍵詞:解剖學 微課教學方法 高職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1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傳統的解剖學教學主要采用課本結合掛圖,模型結合標本的方式進行,但是標本的刺激性、尸源不足、直觀性差、內容枯燥等都使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1]。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智能終端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等信息化智慧手段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應運而生,微課制作過程中,教師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展示形成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隨機挑選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護理專業4個班級共計200人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在解剖課堂理論教學內容“門腔靜脈吻合”、“淋巴的產生和排出”,實踐教學內容“大腦解剖標本觀察”、“上下肢肌標本觀察”中開展微課教學方法。
2.方法
在手機APP“問卷星”上創建“微課在解剖學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調查”調查表,內容主要涉及解剖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采用微課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對微課教學法的看法、更喜歡何種形式的微課內容形式等,200名學生全部參與無記名調查,并由APP軟件匯總出原始數據。
3.統計方法
由2人共同完成數據的錄入及檢查,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及有效性,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1.理論教學“門腔靜脈吻合”、“淋巴的產生和排出”微課的教學效果(見表1)
2.實踐教學“大腦解剖標本觀察”、“上下肢肌標本觀察”微課的教學效果(見表2)
3.對解剖學微課教學法的看法(見表3)
4.微課教學方法的內容形式,即更希望微課解決學習中的哪些問題(見表4)
三、結論
調查分析顯示,在解剖學理論教學,學生大部分認為微課教學方法對理解記憶教學內容有很大幫助(93.5%)、對相關機制機理了解的更清晰(77.5%),僅有3%的學生認為只看了熱鬧,對于理解教學內容沒有幫助;在解剖學實踐教學中,學生大部分認為微課教學方法沒有傳統實驗室的刺鼻味道(98.5%),減輕了學生心理恐懼負擔(95.0%),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可作為標本觀察的一種教學補充(89.5%),但也有部分學生(23.5%)認為微課影像與實物有所不同,缺乏真實感;多數學生認為微課教學法對解剖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很有幫助(96.5%),可作為傳統解剖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99.0%);調查中,學生更傾向的微課教學方法的內容形式依次為:知識理解類、課前預習類、小結拓展類、練習鞏固類、課外知識類。
四、討論
解剖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發育規律,從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人體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正確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幫助病患康復。該門課程需要記憶的名詞太多,有些內容比較枯燥,學生課堂能夠保持高度集中注意的學習時間僅為15-20分鐘,加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掛圖、模型及標本配備不足,尸體標本結構不典型、直觀性差等,一堂課下來,學生很難對相應的解剖結構形成清晰的形象認知、立體空間認知及層次認知,教學效果欠佳,急需革新傳統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在信息化課堂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時間是在10分鐘以內,微課契合了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只展示5至8分鐘的精華內容,形式多樣,且在播放過程中可隨時暫停,非常適合課堂教學及課后自主學習[2]。調查也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微課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理解有很大幫助。但也有少數學生反映微課講述的片段化知識不利于整體知識掌握,個別學生認為只看了熱鬧,對于理解教學內容沒有幫助,這就需要教師在微課制作中要有嫻熟的課程整合能力、扎實的信息化教學功底,注意內容形式的整體關系和整體與細節的有機組合,提高微課質量,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同時注意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用微課堂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育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知識點展示形式多樣,可以是以傳遞理論知識為主的方法,如講授類、啟發類、討論類等,也可以是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演示類、實驗類,以引導探究為主的合作學習類、自主學習類,亦或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3]。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不僅適合于信息化時代知識的傳播、也能滿足學生個性化、智能化學習的需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微課制作技術的簡化與便捷,微課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微課資源庫的建設,系列微課的創建,將成為教師專業成長、提高信息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微課既可查缺補漏,強化鞏固知識,又能獲得實踐技能、情感態度的培養,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拓展資源。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在線學習、遠程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建富.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改革建議與對策[J]. 解剖學研究,2015,37(4):349-350.
[2]謝雯,劉健,王濤等.人體生理學多系統融合微課設計初探[J]. 基礎醫學教育,2018,20(5):405-406.
[3]丁國棟.我國在線微課視頻資源現狀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7(09):95-97.
作者簡介:婁麗芳(1987.10-),女,漢族,河南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基礎醫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