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純
摘 要:本文認為,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滿堂問”的現象是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敵。作者根據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針對“滿堂問”的本質特點,從“扼殺學生學習興趣”、“箝制學生思維”“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三個角度剖析了“滿堂問”的危害性;并且就如何克服“滿堂問”的毛病提出了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滿堂問 素質教育 大敵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那種“填鴨式”“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危害,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學語文教師所認識。很多高明的教師通過巧妙的課堂設計,讓學生主動生疑,自主質疑,自己解疑,很快從“滿堂灌”的泥潭中解脫出來;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素質教育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對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解非常片面,認為只要在課堂上多提些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思維就能夠開啟,學生的主體性就能發揮。于是,他們的備課就成了問題的設計,本來應熔聽、說、讀寫于一爐的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就變成了千篇一律單調枯燥的“問答課”。這些教師剛剛從“滿堂灌”的泥潭中爬出來。卻以立即陷入了“滿堂問”的沼澤地。
我們認為,“滿堂問”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它是語文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敵。
一、“滿堂問”在素質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1.“滿堂問”提問的方式單調、刻板,容易扼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挖掘學習潛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于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是不會感興趣的,“滿堂問”正是這樣一種機械的、八股式的教學方法。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先問分段,再問段意,然后問中心思想,最后問寫作特點,篇篇如此,周而復始;每節課的模式也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提問一一學生回答一一教師訂正,循環往復,節節如此。這樣的課堂教學,開始的時候,學生往往舉手如林,課堂氣氛很“熱烈”;不到幾天時間,學生就會失去好奇心,產生厭煩情緒;久而久之,就會使人昏昏欲睡,完全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2.“滿堂問”所設計的問題膚淺、空乏,容易箝制學生思維
要在語文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力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其間縱橫千里,任意馳騁。”因此,我們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富有啟發性。可是,大凡“滿堂問”所設計的問題都過于簡單,該問的地方不問,不該問的地方倒要發問。發問的方式不外乎就是填空式提問,例如,有個教師教《七根火柴》的開頭,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故事發生在紅軍長征經過的什么地方?”“草地的天氣有什么特點?”“首先出場的人物是誰?”“他為什么掉隊了?”等等。這些問題只要閱讀一遍課文就會知道,學生更本不用動腦子去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思維就會被鉗制。甚至養成了只會在課本中找答案,而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
3.“滿堂問”提問的數量及頻率,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的教學改革對我們老師來說就是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把課堂變成由學生和老師一起創造的學習場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過分的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去讓學生解答,使得學生整節課都在忙著作答卻喪失了自己思考的時間。試問,這樣的互動是我們想要的素質教育嗎?
二、如何克服“滿堂問”的不足
可以說,“滿堂問”直接違反了上述三個原則,從表面上看,“滿堂問”是教師問,學生答,不是“一言堂”,似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完美的“群言堂”不只能是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還應該有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形式;從本質上看“滿堂問”剝
奪了學生“問”的權力,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更不用說培養其求索精神,而且,在這種把大量時間花在一問一答的“滿堂問”課堂當中,學生很少口誦、心思、手寫,使學生的能力培養失去了基礎。
這樣看來,“滿堂問”實際上是“滿堂灌”的變相形式,它與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原則背道而馳,因而是語文教學的大敵。那么,如何來根治“滿堂問”呢?我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1.要控制提問的密度和節奏
什么樣的提問密度才是適當的呢?衡量的標準是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是否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那些可提可不提的問題堅決不提。提問還要講究節奏,換句話說,就是要提得適時,課堂提問一般應集中在一節課的起始階段、高潮階段和收束階段。
2.提高問題的質量
高質量的問題應當具有下列特點:(1)表現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鉆研;(2)與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相適應;(3)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4)富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常情況下,教師應順著課文作者的思路,抓住關鍵性語句發揮,抓住課文特點和
語言現象上的矛盾發問,抓住學生看似無疑卻有疑的點去發問。
3.把“問”的權力還給學生
宋代大儒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把問的權力還給學生,就是把主體地位給學生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學生所提的問題,往往就是他們在知識理解和運用上的疑點,也往往是教師備課時的疏漏之處,通過教師的解答或者學生的討論,就能使學生豁然開朗,這樣就彌補了教師講解的不足。沒有探究的發問,沒有疑惑的目光,沒有對懷疑的回應和釋疑后的喜悅,那樣的課絕不算好課。
總而言之,“滿堂問”是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普遍現象。這種現象的大量存在,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我們期望能引起同行的重視,更期待著大家一起獻計獻策,攻克這個頑敵。
參考文獻
[1]長梅,白昆榮.教育方法與藝術全書[M].物資出版社
[2]蔡高才,袁光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M].湖南師大出版社
[3]劉以文,張文珍等.素質教育指導叢書[M].華語教育出版社
[4]魏宗.中學素質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