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芬
重構“有效教學”活動,是為了將“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目標實踐化、具體化,探索符合時代需求、學情的有效教學活動,讓其成為教師聚焦“教是為了不教”的關鍵抓手。在此,嘗試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面,重構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的實踐活動。
一、“教是為了不教”與有效教學的理論共識
有效教學與“教是為了不教”是一個值得反復推敲研究和實踐修正、永不過時、歷久彌新的話題。有效教學指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的時間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其核心是教學效益,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唯一標準。“教是為了不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核心,也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只有教會學生自學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好學”“樂學”的學習品質,才能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訴求,才能使學生不斷進步,才能使有效教學落到實處。
“教是為了不教”與有效教學在教育愿景、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上高度一致。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課堂教學實踐的主導者,有必要將“有效”“不教”落到實處,找到新策略、新途徑及新時代的新表達。
二、“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
1.課前:從“書本備課”走向“數據備課”
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就要求教師從“書本備課”走向“數據備課”,即將每個學生的學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整合起來,納入課前“數據分析”準備工作中,從而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
(1)研讀教學大綱,吃透教材要點
通過對教學大綱的研讀,教師可以了解英語學科的培養(yǎng)目標和重點知識,從而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去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yǎng)。
研讀教材,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通讀、精讀、熟讀。通讀教材,能幫助教師把握教材中單元、課、框、目之間的內在關系;精讀教材,可以幫助教師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熟讀教材,能讓教師準確而熟練地運用教學內容,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三個方面是教師確定課型并決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關鍵,也是教師調整教學節(jié)奏和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辦法。
(2)分析學生情況,了解學生特點
讀懂學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減負增效是有效教學的目標。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大數據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時代,教師可以通過“極課”等系統(tǒng)提供的大數據對學情進行分析,從而了解造成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原因,掌握學情,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3)明確教學目標,搭建腳手支架
教師授課時,要圍繞自己“教”的目標和學生“學”的目標來進行,而且也要讓學生知道“學”的目標是什么,確保每一個目標的達成也能成為實現(xiàn)下一個目標的腳手架。如筆者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六第三單元“Making a reference book” 板塊時,設立了以下學習目標。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you are expected to:
A. learn to recommend cultural experience tours;
B. practice recommending cultural tours;
C. make a reference book for cultural experience tours.
上述目標對學生的要求逐漸提高,每一個任務的完成都為下一個任務的進行提供了基礎或保障,而完成任務的過程,也將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等素養(yǎng)得到提高。
2.課堂:從“教學對話”走向“學習共同體”
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要想提高英語教學的實效,就必須把教學設計落實到課堂,讓“教學對話”走向“學習共同體”。
(1)重構課堂活動,優(yōu)化學習方式
個體學習固然重要,但加入“學習共同體”會使學生在同伴、教師的思維碰撞和啟發(fā)下,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和提高學習效率。一個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應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重構課堂活動,幫助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不斷提高。如將傳統(tǒng)的“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組織形式進行重構,就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活動。
“Pair work”不是角色表演,而是學生互相傾聽和啟發(fā)的活動。活動時,學生除了要完成任務,還要相互傾聽并陳述自己的觀點。這既能展示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又能使課堂氣氛更和諧;在優(yōu)化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也使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Group work”是一種既能鍛煉個人能力,又能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的活動。但很多時候,由于組內分工不明確,導致性格外向、語言能力更強的學生主宰了整個活動,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得不到鍛煉的機會。鑒于此,筆者嘗試把“Group work”運用于閱讀教學,發(fā)現(xiàn)互惠式小組閱讀和互惠式全班閱讀相結合是“Group work”的最佳方式。其特點是四人小組的每個成員按Summarizer(總結)、Questioner(提問)、 Clarifier(陳述)和Predictor(預測)等角色完成各自的任務后再互換角色,并在全班進行匯報。在小組和全班的分享中,小組與小組間、小組與全體學生間、全體學生與教師間進行思維碰撞,共同解決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改變提問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重在傳授“是什么”而忽略了“為什么”,從而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因此,要提高英語教學實效,教師不應止步于讓學生知道“是什么”,而應多問學生“為什么”,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使有效教學得以實現(xiàn)。
3.課后:從“經驗總結”到“故事重構”
課后,很多教師都會對教學設計、學生參與和教學評價等多方面進行反思,并把反思成果再運用于教學。但這些反思僅僅停留在經驗和總結的層面,要想對今后的教學有更大幫助,教師還應進行“故事重構”,即應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或方法,以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可以說,“故事重構”是為了“預測”學情、“規(guī)劃”即將開展的教學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總的來說,“故事重構”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實效。
三、結語
總之,基于“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教學重構,永遠在研究、改進的路上,任重而道遠。過去有效的今天未必有效,今天合理的明天未必科學,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觀念,深入挖掘和解讀“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價值,積極提升有效教學的信心和實踐變革的行動力。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