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玲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區域游戲是幼兒們喜歡的游戲內容之一。而游戲材料投放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游戲質量,從而間接影響到幼兒相關能力的發展。為此,作為教師,要做到有效投放游戲材料,努力讓區域游戲靈動起來。下面,筆者結合生動的區域游戲案例,闡述如何更科學地投放游戲材料。
一、材料要凸顯游戲性
在設計區域游戲時,教師有時會偏離游戲的初衷。如有些游戲的操作材料很豐富,但本質上只是技能訓練,目標單一、玩法單一,幼兒玩一會兒就不想再去玩了。以數學游戲“10以內數量的點數或加減”為例,教師常常會設計一些游戲情境,如制作幾棵大樹,樹上畫有相應數量的圓點或數字,引導幼兒根據數量送果子;或布置一塊田地,每塊田地內寫有不同的數字,花朵或蔬菜上寫有加法或減法算式,引導幼兒根據算式的結果,把花朵或蔬菜種到相應的田地內;或準備小手卡片,每個小手卡片上寫有不同的數字或點子,引導幼兒根據數量玩手指套圈的游戲等。情境雖然不同,但玩法相同,且缺少趣味性。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變換一個思路,嘗試把不同維度的活動目標整合在一個游戲中,設計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游戲內容,從不同維度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案例1】中班益智區“種蘿卜”游戲
目標:運用按數取物與接著數的方法完成種蘿卜的游戲任務,提高目測數群與默數的正確率。
材料:游戲底板(9個格子)、農田(15塊)、紙質蘿卜(不少于60個)、大骰子(5~10個)、小骰子(1~6個)。
玩法:用大骰子決定每次游戲時每塊農田要種的蘿卜數量,小骰子決定比賽方每次可以種的蘿卜數量,誰先種滿一塊農田將擁有該農田,最后看誰擁有的農田數多。
以上“種蘿卜”游戲挑戰的是幼兒的點數能力、計算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要求幼兒在游戲中不僅能關注自己的那塊田,更要學會與同伴合作,更快地完成游戲任務。在游戲中,幼兒們能較為準確地點數10以內蘿卜的個數,但是在種蘿卜時,習慣于每次都把蘿卜種到“自己”的田里,還不會考慮如何更快地將一塊地種滿相應數量的蘿卜。經過教師的指導后,幼兒們理解了游戲任務,知道了接下來要如何做,并且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二、材料要體現適切性
隨著主題活動的不斷推進,幼兒每周的區域游戲內容也會不斷調整。如教師往往會先通過建構式教師用書、《上海托幼》《幼兒教育》等學前教育期刊雜志、《區角小視界》等與區域相關的書籍、“幼師口袋”等公眾號來搜尋游戲內容,可謂“遍地撒網”,然后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適宜的游戲內容。可是,在搜尋過程中,教師們也會遇到許多難題,尤其是益智區、探索區的內容較為匱乏,要想找到一個好玩、富有新意又具有挑戰性的內容很費時費力。
其實,教師們在“遍地撒網”的同時,不妨多花點時間去觀察一下幼兒們的游戲情況。從觀察中可能會發現,有些教師費時費力制作的新穎游戲材料,幼兒們不一定喜歡;反而是對一些常玩的游戲,幼兒的興趣更濃厚。為此,可以換一個角度考慮,對同一個游戲可以保持玩法不變但內容改變。
【案例2】中班益智區“你說我做”游戲
目標:能夠遵守游戲規則,在游戲中仔細傾聽同伴指令,并根據指令把物品擺放到正確位置,提高對圖形名稱和空間方位的辨識能力。
材料:操作板1塊(六宮格,橫排貼有5個不同種類的小動物,豎排寫上數字1~5);不同種類、不同顏色的圖形共25個(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梯形、半圓形等);擋板1塊。
玩法:兩人一組。一名幼兒說出圖形的顏色、名稱及在操作板上的擺放位置,并將圖形擺放到操作板上。另一名幼兒聽到同伴的指令后,找到相同顏色、相同種類的圖形,也將其擺放到操作板上。以此類推,最后拿掉擋板,比較兩塊操作板上的所有圖形位置是否相同。
以上“你說我做”游戲,使幼兒可以練習對圖形種類和顏色的認知,要求幼兒既能大膽地說出圖形特征,又能認真傾聽;還使幼兒可以練習對方位的認知,要求幼兒不僅能找到對應的行,還能找到對應的列。對于類似的深受幼兒喜歡并富有挑戰性的游戲,可以替換其材料,增加其挑戰性,讓游戲以不同形式繼續。如在“高高興興”主題游戲中,就可以把圖形替換為臉部表情,請幼兒相互猜測同伴的表情,并把相應圖片放到操作板上;在“運動身體”主題游戲中,可以把圖形換為運動標志,引導幼兒通過游戲認識運動標志。通過一個游戲,不僅可以將益智區與探索區有效結合起來,而且比單純地認知臉部表情、運動標記要更加有趣。
三、材料要具有延展性
在開展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同班級的兩位教師之間也要加強溝通與交流。剛組織過區域游戲的教師,可以把上周游戲開展情況向下周要組織游戲的搭班教師做一下介紹。如哪些游戲內容比較好,下周可以繼續;哪些游戲較困難,可以降低一些難度;哪些游戲幼兒們已經失去興趣了,可以更換新的游戲內容。教師們通過交流,可以使游戲具有銜接性、遞進性,從而使幼兒的游戲經驗不斷豐富起來。
【案例3】中班探索區“舀米”游戲
目標:能用小容器舀米的方法測量大桶里有多少米,并進行記錄,交流自己的舀米方法。
材料:一小桶米、量杯、記錄單。
玩法:將量杯放入小桶中舀出一量杯的米,把米導入另一個小桶中,然后繼續舀,邊舀邊數,等把米全部舀完后,把數量記錄到記錄單中。
實踐表明,幼兒對以上“舀米”游戲很感興趣。剛開始投放材料的時候,有的幼兒不知道如何舀才算一杯,教師指導后,知道了用米把杯子裝滿叫作一杯。作為剛剛投放的新游戲,只要解決舀的方法和計量(記錄)的問題,但這還遠遠不夠。為了讓游戲能夠順利地繼續下去,兩位教師之間進行了溝通,對游戲材料和游戲玩法進行了一些調整:在材料方面,提供大小不同的瓶子(里面裝米)、量杯、記錄表;在玩法方面,由原來的舀米變成把瓶中的米導入量杯中,不僅減少了米的浪費,還提高了游戲效率。最后通過記錄,引導幼兒發現瓶子的大小不同,記錄的杯數也不同。
綜上所述,教師在投放游戲區材料的時候,不僅要在內容選擇上體現高質量,努力讓游戲材料具有趣味性、游戲性、挑戰性,同時更要關注幼兒在游戲區玩的情況,隨著幼兒游戲經驗的不斷豐富及時調整游戲材料和游戲玩法,讓游戲更具適切性、延展性,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張慧籽)